柯P質疑「不同縣市打疫苗年齡不同」 張博洋嗆:簡單數學是有多難

img ]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14)日主持防疫記者會時表示,這次疫苗發下來,可以打到每個縣市年齡層不一樣,「實在是奇蹟!」對此,台灣基進新聞部主任張博洋(見圖)感慨表示,各年齡「人口分佈數」都不一樣,當然就會出現施打年齡不同的狀況啊。(資料照)

2021/06/14 19:30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央配發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苗引發台北市、高雄市「大小眼」爭論,台北市長柯文哲今(14)日主持防疫記者會時表示,這次疫苗發下來,可以打到每個縣市年齡層不一樣,如高雄市87歲以上、新竹80歲以上,「實在是奇蹟!」對此,台灣基進新聞部主任張博洋感慨表示,各年齡「人口分佈數」都不一樣,當然就會出現施打年齡不同的狀況啊。他也無言表示,「是有多難理解?」

張博洋表示,看完柯文哲今天的記者會,一開始以為學乖了,政策被罵難得沒有反擊,結果,最後幾題終於按耐不住,竟然酸「不同的縣市可以打的年齡都不一樣,這實在是奇蹟。」張博洋表示,各縣市老年人口數「總數」,以及各年齡「人口分佈數」都不一樣,當然就會出現施打年齡不同的狀況啊,「是有多難理解?」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博洋說:「以85歲以上為例,較高齡化的縣市,老人家多,就會施打得比較久。相對較年輕的縣市,可能很快就打完85以上的人口,可以向下推展到80~84歲的級距。」張博洋說也說,「簡單的數學問題而已,沒什麼高深的學問。我不懂柯市長挑這個毛病是想表達什麼?!」

相關新聞請見︰

「武漢肺炎專區」請點此,更多相關訊息,帶您第一手掌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獨家/不只年齡!台灣新冠死亡率高於全球 台大醫4點揭密

img ]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台灣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5月起變為嚴峻,國內短短一個多月激增萬名本土個案外,死亡率超過3%,高於世界平均。對此,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認為,重症率與死亡率會隨著年齡上升外,台大醫師表示,人口組成不同、醫療體系狀況等4因素,是可能造成新冠死亡率高的原因。

▲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認為,新冠重症率與死亡率會隨著年齡上升。(圖/翻攝自陳建仁臉書)

本身是公衛權威的陳建仁,今分析疫情爆發前後確診者年齡的差別,認為要從時間點前後比較。他指出在4月19日之前,我國累計1076名病例中、11名死亡個案,致死率為1%,而當時確診病例大多是境外移入的青壯年人;4月20日後的確診病例大多是本土感染的中老年人,這波本土疫情的確診者超過一半是超過50歲以上者。

陳建仁表示,「確診者的年齡」是致死率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由於重症率與死亡率會隨著年齡上升,認為應該要「比較年齡別或年齡標準化致死率」,才能排除不同國家因確診者年齡分布不同帶來的影響。

台大醫院兒童急診醫學科主任曾偉杰則認為,周遭有些朋友在耽心,台灣的新冠總死亡率高於全球,是不是表示我們醫療水準不夠好或醫療資源瀕臨極限?他說,總死亡率的高低當然重要,它反映了國家面臨這波疫情時所承受的「壓力與打擊」,但不必然表示某個體系或團隊表現得好或壞。

他說,在Johns Hopkins的網站中分析死亡率的頁面,也有特別說明各國死亡率不同的4點可能原因。包括1、受測人數不同:越多輕症確診,死亡率越低。2、人口組成不同:年齡較長,死亡率上升。3、醫療體系的狀況:醫療資源不足,死亡率上升。以及4、其他原因等。因此,要了解問題所在,需要進一步的分析才能給出答案。

而對於前副總統陳建仁提出,台灣新冠現況與死亡率分析與觀點,曾偉杰認為很中肯,尤其我國「50歲以上的確診病例高達55%」,所以致死率會高出全球的致死率。但要比較不同國家致死率的差異,需比較年齡別或年齡標準化致死率,才可以排除不同國家確診病例之年齡分佈不同的影響。

曾偉杰說,大家都希望新冠死亡率能壓低,看著每日報告的死亡個案,大家心裡一定都很沉重,但也請朋友們「不要被數字大小迷惑或失去信心」,我們醫護同仁都還在努力著,請大家要一起努力下去。

台灣過敏人口多!醫:3大族群過敏症狀大不同 用這招辨別感冒和過敏

img ]

依據全民健保申報資料分析,106 年國人因過敏就醫約341萬人,就診率為每十萬人口 14,495 人,大約每100個人中有15人因為過敏就醫。進一步看就診年齡層,以 15~44歲就醫人數最多,約有 135 萬人 (39.4%),45-64 歲次之約為 85 萬人(24.8%),而65歲以上就醫人數最少,約為 47 萬人(13.8%)。此外,國家衛生研究院也曾做過研究,發現有將近5成的孩童,在5歲半(66個月大)之前就被診斷過至少一次的過敏性疾病,可見台灣過敏人口相當多,且分佈在各年齡層。

說到「過敏」,禾頤中醫診所盛大祐醫師自己本身就是過敏兒,台北濕冷的天氣,加上國高中時期升學壓力大,讓他每天起床就有嚴重的鼻過敏,噴嚏打不完、眼睛癢、鼻子癢,有時鼻水、鼻塞一起來,桌上總是有座用過的衛生紙團小山。直到去南部上大學,生活環境改變,溫差變化小,加上每天打籃球運動,飲食則少吃含麩質的麵包、穀物,搭配中藥調理,體質逐漸改變,過敏症狀也就好轉許多。

3大族群過敏症狀大不同

產生過敏是身體發炎反應,當有外來物侵入時,體內的免疫系統會產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E(IgE)卻無法排除造成。根據盛大祐醫門診實際上觀察,不同族群產生的過敏症狀有所不同:

學齡前的兒童:多半是早上起床眼睛、鼻子癢,同時脖子、手臂膝蓋關節內側也會有癢疹出現,甚至還有鼻塞、鼻水流不停等情況發生。

上班族的症狀:晚上鼻涕倒流,咳嗽有痰,睡眠因缺氧容易中斷,睡醒仍疲憊,眼眶顏色暗沉,容易清喉嚨,咽中經由有異物感。

長者的症狀:容易出現咳嗽、呼吸喘促,偶有嘯喘鳴聲,觀察其呼吸呈現「淺快」,且皮膚過敏脫屑,搔癢難耐甚至影響睡眠。

辨別過敏和感冒

在嚴峻的防疫期,身體有點異狀害怕指數會特別高,一來擔心染疫,二來也怕就診時進到高風險區域。這時更要知道「過敏」和「感冒」的不同,兩者很容易被混淆的原因就在於出現的不適症狀有諸多重疊,包含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咳嗽、鼻子癢等都是過敏和感冒都會出現的,但過敏不會發燒,卻可能會引發皮膚癢或是眼睛癢,且長期反覆發生,其中以早晚最為明顯。感冒則會發燒、發冷,狀況大約持續1~2週後獲得緩解,民眾要知道自己屬於哪一種症狀才能對症下藥。

鼻過敏比例高

根據統計台灣有過敏性鼻炎的人,佔總人口數的20%~40%。小兒科王燦寶醫師表示,在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主要來自塵蟎、家塵、蟑螂屍體化成的灰、花粉、動物毛髮,以及帶殻的海鮮類、雞蛋、花生、帶毛的水果奇異果、草莓和藥物等等,還有一些如濕度和冷熱溫差的變化。

一般細菌、病毒侵犯人體是因為我們自身的免疫力比較弱,所以才有機會讓它入侵。過敏反應反倒是個人的免疫力過強,對外來原本相對無害的物質產生一定的排斥。王燦寶醫師舉例說明,當不慎吸入胡椒粉時,就會立即打噴嚏來趕出大部分的胡椒粉,之後就會以流鼻水的方式來清除殘留在鼻腔內少量的胡椒粉。過敏反應就是設計來幫助人體驅離敏感物,照理應該算是一件好事,但不舒服的症狀卻相當困擾人。

透過益生菌可能有幫忙

過敏體質多半源自遺傳,或長期接觸特定過敏原而激發。醫生常用抗組織胺以及比較強效的類固醇來治療,這些藥物多半只能帶來一時的緩解並不會有所謂的斷根,現代的醫學發現某些益生菌對付過敏可能有助益,但效果因人而異。目前市售益生菌有些能輔助調整過敏體質、調節免疫力,有助於減少呼吸道阻力,同時減少塵螨過敏 。只要調整好體質,上班族工作會更有效率,學童調整好免疫力,學習更有效率。

而在防疫尖峰期,王燦寶醫師表示,基於病從口入的觀念,鼻孔也是吸入病毒、過敏原的一條路徑。當病毒,細菌,過敏原進入鼻腔之後,並不會在很短時間之內就發病。所以在潛伏期間,可利用清洗鼻腔的方式減輕日後發作的可能。在流行性感冒、冠狀病毒肆虐的時期,建議回家就立即清洗鼻子,若過敏嚴重時,則可以增加次數。鼻黏膜連續3到6個月生理鹽水沖洗後,自然會慢慢恢復厚度,加上黏膜表層用來排除髒東西的纖毛也漸漸恢復功能,鼻子過敏的狀況自然而然地就會減輕了。

看更多「疫情未退!打造抗敏防護新生活」專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