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怎麼面對自己的死亡嗎?
在美國這樣凡事都要白紙黑字的國家,面對生死議題,家屬會將所有指示仔細交代殯葬業者,並且依循法規按部就班地進行財產分割和轉讓;除此之外,葬禮又有各式各樣的舉行方式,除了考量到往生者生前的期望,家屬也要評估火葬、土葬各自所需注意的成本、複雜性。
如何死亡,常常是人們在生前不會思考的事。而美國的這家新創,便希望人們可以透過他們的服務開啟人們討論「死亡」這個禁忌話題的契機。去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爆發後,美國各州紛紛祭出社交禁令,面對面的社交活動被迫喊卡,也連帶使得殯葬服務加速線上化。
線上殯葬服務,以溫柔口吻開啟多數人不願談起的話題
總部位於紐約的一家新創公司 Lantern 就致力於提供「預先安排後事」的服務,包含希望如何下葬、希望刪掉哪些網路帳號/紀錄、喪禮該如何進行、該邀請誰;並開放用戶上傳檔案、書信,讓處理後事者可透過這些足跡了解本人的遺願。
目前該公司提供兩項方案給有需要的客戶,費用分別為免費和一年 27 美金(約合新台幣 755 元)。這些方案提供個人追蹤逝世計畫,允許客戶可與家人、朋友或任何客戶想分享的對象來共同協作計畫。
上個月,Lantern 在種子輪融資募集 140 萬美金(約合新台幣 3,900 萬元),更早之前已在 2048 Ventures、Amplify 等公司籌資成功,迄今總融資達到 230 萬美金(約合新台幣 6,400 萬元)。該公司成立於 2018 年 9 月,唯一間公益事業公司,一年後正式成立。
創辦人 Liz Eddy 和 Alyssa Ruderman 表示,Lantern 是一間強調同理心和感同身受的公司,希望能用善解人意的方式陪伴客戶面對這樣突如其來、迫在眉睫的問題。「我 15 歲時就創辦了第一家公司。」創辦人 Eddy 如此說道。她熱愛於關注新事物與其多樣性,也喜歡用較舒適、柔和的口吻與他人討論那些大多數人不願談起的話題。
「死後」自主權,25-35 歲是主要客群
再提及為何會想販賣「死後」服務,Eddy 表示:「我們進行過一次非常有趣的研究,越來越多人傾向用自己的方式面對自己的死亡。」到目前為止,這類客戶年齡落在 25-35 歲之間,大多數人是在遇到重大生死事件後開始規劃,家人的過世是一個明顯誘因,懷孕生小孩或創辦公司也有可能。
Lantern 看到的商機是,過去殯葬業只在有人過世後才開始運作,往生者鮮少有權決定或參與過程。Eddy 和 Ruderman 公司提供的服務,讓人可以用更好的產品提供更全面的體驗,人們也就能及早開始。
然而一旦談及死亡,難免會有人覺得觸霉頭,不願主動了解。為了解決這個痛點,Eddy 試著用更多溫柔、人性化的文字語言和圖像包裝,以感性訴求的方式引起注意。
參考資料
《TechCrunch》、《聯合報》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CC Licensed。)
延伸閱讀
《TO》國際版 2021 正式上線
台灣躍上世界舞台,不能少了你! 立即至 Facebook 按讚、 Twitter 追蹤,第一手國際消息都會在這個 英文同名官方網站 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