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導演記錄新世代民主:把台灣放在世界地圖上

img ]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台北16日電)法國導演洛克維茲今年紀錄片「台灣,中國陰影下的民主」獲歐洲觀眾廣大迴響。他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台灣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他拍攝的目的,就是要把台灣放在世界地圖上。

法國導演洛克維茲(Alain Lewkowicz)今年推出紀錄片「台灣,中國陰影下的民主」(Taïwan, une démocratie à l’ombre de la Chine,英文翻譯「台灣vs中國:脆弱的民主」),用鏡頭探討台灣新世代數位參與式民主與來自中國的威脅。

這支52分鐘的紀錄片入圍法國2021年國際影音紀錄片(FIPADOC)競賽片與日內瓦2021年電影節與人權國際論壇(FIFDH)特別放映的紀錄片。

7月間,紀錄片透過德法公共電視台(ARTE)平台對全歐洲播出。ARTE網站如此形容:「面對北京霸權,台灣人逐步建立了驚人的數位民主…一種未來政治。」

洛克維茲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紀錄片播出後獲得法國及歐洲觀眾迴響,接到很多鼓勵訊息,其中最多來自法國觀眾。

「很多法國人都不認識台灣,或認識很少,這部片能讓他們了解台灣、台海議題和台灣面對的危險。最重要的,是他們認識了台灣創新的民主。」

洛克維茲在片中跟拍並專訪「集無政府、跨性別與駭客於一身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介紹她把台灣打造為「世界直接民主實驗室」的計畫,很多觀眾表示對唐鳳的個性很感興趣。

洛克維茲指出,法國觀眾自動比較了台法兩國的民主制度,「法國是古老、中央集權式的民主,很冷漠,透明度比台灣少很多;台灣的民主很有動能,極度創新且現代」。

不過他接著說,「當然也有缺陷,所以我才會用脆弱的民主來形容」。

洛克維茲認為,台灣民主的三大隱憂,第一是不被其他民主國家廣泛承認;第二它遭到中國強權威脅;第三是因為台灣內部世代以及轉型正義的問題,過去獨裁政體的加害者和受害者尚未和解。

「但無論如何,台灣民主不斷創新,因為有年輕世代的活躍分子與開發民主工具的駭客,這些工具改變了人們對政治、行政的印象,我覺得這很有趣」。

洛克維茲說,這支紀錄片的目的,「就是要在世界地圖定位台灣,把台灣放在世界地圖上」。

「過去我們一直以中國角度看台灣,而這支影片講台灣,或以台灣角度看中國,這樣才能把中國和它為世界帶來的威脅看得更清楚。」

法國導演洛克維茲(Alain Lewkowicz)從2000年總統大選就開始關注台灣民主與中國威脅,花了2年時間記錄台灣數位參與式民主。他表示,台灣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存在,若台灣被中國併吞,那將是人性和世界民主的末路。(洛克維茲提供)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傳真 110年8月16日

洛克維茲指出:「而這部影片也呈現了台灣想作為台灣人,不願與中國連結的意志。我們知道國際組織目前不承認台灣,把台灣當中國的一部分,但現在我們看到,台灣跟中國不一樣,台灣是個不會放棄的民主體制。」

洛克維茲談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台灣能見度增加,法國常討論台灣抗疫措施。

他說過去20年來,法國愛極了中國,但自從疫情爆發,中國的形象就大幅惡化。現在法國對中國的態度,已從「熱愛變害怕,害怕這個經濟和軍事強權」。

導演觀察,不同於其他國家,疫情讓台灣民主更加堅固。疫情初期導演人在台灣,看到台灣人很快接受緊急措施,各黨派也在衛生安全議題上達成共識。「台灣形象因此更為強大,越來越多法國人對台灣感興趣」。

洛克維茲的下個計畫是拍攝宋氏姊妹的歷史紀錄片,透過3人探討1911到1949年之間的中國,以及中國如何從可能的民主淪為如今的獨裁。

「這是女性的故事,紀錄片將討論蔣介石如何背叛了一切,包括孫中山和民主精神。我希望能找到宋美齡愛上蔣介石的原因,這對我來說是個謎」。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記者詢問,為何台灣對洛克維茲和對世界如此特別。2000年大選就開始關注台灣的洛克維茲表示:「因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跟台灣一樣,擁有護照、貨幣、民選總統、憲法卻不被國際社會承認,完全史無前例,獨一無二,光這點就已值得關注。」

專訪最後,洛克維茲感性說道:「台灣獨自面對世界,雖美國支持台灣,法德等國嘴上也說支持,但這些西方強權都很虛偽。若明日中國攻擊台灣而沒人站出來,對我來說,那就是人性的末路,是世界民主的窮途。」(編輯:林憬屏)1100816

La Chine ne cesse d’intimider Taïwan

img ]

La tension militaire est permanente depuis des années dans le détroit de Taïwan. Mais l’ampleur des manœuvres aériennes et maritimes chinoises ces deux derniers jours a encore fait monter la pression d’un cran. Plusieurs bombardiers, avions de chasse et navires de guerre ont été déployés par Pékin au sud-ouest et sud-est de Taïwan, dans la Zone d’identification de défense aérienne (ADIZ).

→ ANALYSE. La Chine menace militairement Taïwan et provoque Joe Biden

Le colonel chinois Shi Yi, porte-parole de la Zone d’opération Est de l’armée populaire de libération (APL) a justifié ces exercices militaires en réponse aux « États-Unis et Taïwan qui ont récemment multiplié les provocations » et « face à l’ingérence des forces étrangères » et des partisans d’une indépendance du territoire.

L’objectif de Pékin est de récupérer Taïwan, y compris par la force

Aux yeux de la République populaire de Chine, Taïwan (République de Chine) n’est pas une nation indépendante et souveraine mais une province chinoise qui doit à tout prix revenir dans le giron de la mère patrie. Taïwan s’est séparée de la Chine à la fin de la guerre civile en 1949 et l’arrivée des communistes au pouvoir à Pékin. Mais après avoir récupéré Hong Kong en 1997 et Macao en 1999, l’objectif prioritaire de Pékin est maintenant de rattacher cette île et ses 23 millions d’habitants au continent chinois, quitte à utiliser la force en cas de déclaration d’indépendance de la part de Taïpei.

Le colonel à la retraite Yue Gang a d’ailleurs expliqué dans la presse chinoise mercredi 18 août que ces manœuvres militaires ont deux objectifs : « envoyer un message d’avertissement et se préparer à un coup de force. Si l’avertissement n’est pas entendu nous sommes prêts à lancer l’assaut à tout moment ». Pour lui, si la menace militaire chinoise n’existait pas, Taïwan aurait déjà « franchi la ligne rouge » et déclaré son indépendance. Un scénario inadmissible pour Pékin. « Mais notre politique, a ajouté le colonel, est de faire de notre mieux pour arriver à une réunification pacifique avec Taïwan ».

Joe Biden soutient fermement la démocratie taïwanaise

Si l’an dernier, l’aviation chinoise a fait près de 400 incursions dans cette zone sensible de Taïwan - un record - les intimidations militaires ont pris une nouvelle ampleur avec l’arrivée à la Maison-Blanche de Joe Biden qui soutient fermement la démocratie taïwanaise. La dernière preuve en est le feu vert donné par le département d’État début août à la première vente d’armes à Taïwan de l’ère Biden, pour plus de 600 millions d’euros. De plus, à l’annonce d’un « Sommet pour la démocratie » en décembre prochain par Joe Biden, ciblant ouvertement la Chine, les autorités taïwanaises ont immédiatement exprimé leur désir d’y participer. Dans ce cas cette initiative pourrait là encore provoquer une nouvelle crise diplomatique sino-américaine.

→ ANALYSE. Les États-Unis renouvellent leur soutien à Taïwan

Pour les Taïwanais, ces exercices militaires chinois ne font plus peur

Dans une analyse très pointue rédigée le mois dernier pour le Centre de recherche canadien Macdonald-Laurier Institute, le sinologue Michael Cole souligne que ces opérations militaires à répétition « ont un impact avant tout psychologique ». Car en dépit des menaces chinoises, personne ne sait si Pékin serait prêt à envahir militairement Taïwan. Mais pour le commentateur politique taïwanais spécialiste de défense, Wang Zhen Ming, à force de les multiplier « les Taïwanais deviennent de plus en plus insensibles à ces manœuvres militaires ». Jusqu’à devenir une routine perçue comme inoffensive au point que Taïwan baisse sa garde.

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 全球「一中」質變是否已成潮流

img ]

【文.廖士鋒】

中國大陸宣布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為國際「一中」政策投下震撼彈,而立陶宛也已經有所折衝,但「一中」的彈性空間,最終還是取決於兩岸關係的發展。

由於台灣與立陶宛的雙邊關係進展迅速,並將以「台灣」為名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8月7日《中央社》才刊出立陶宛副外長艾德梅納斯(Mantas Adomėnas)的長篇專訪,中國大陸即在8月10日宣布,以違反中立兩國建交公報精神與「一個中國」為由,決定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政府召回駐華大使,消息一出,激起千層浪。

什麼是「一中」標準?先看兩岸關係!

首先,所謂「一個中國」,非但見諸於兩岸憲法的規範,也是當前世上絕大多數國家在對華外交時所奉行的路線,儘管如此,具體的實踐標準,仍存在各方定義不一的情況,且「破例」也並不罕見。例如過去數十年來,包含利比亞、查德、斐濟、奈及利亞、巴林、玻利維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厄瓜多、科威特等國,曾經同時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館」以及「中華民國商務代表團」或「中華民國商務辦事處」。

但這些中華民國代表團或辦事處的存在空間,其實深受兩岸關係影響。蔡英文上任後悍拒九二共識,2017年至2019年,在中共施壓下,以「中華民國」為名的台灣駐厄瓜多、杜拜、奈及利亞、約旦、巴布亞紐幾內亞等代表團處陸續被迫改名,最近的例子是2019年7月31日「中華民國駐斐濟共和國商務代表團」被迫更名為「駐斐濟台北商務辦事處」,顯見兩岸關係惡劣影響的廣泛。

而現在僅存的「違反一中」,其實是中國大陸一手造就。1996年設立的「中國駐海地貿易發展辦事處」(Bureau de Developpement Commercial de Chine en Haiti),迄今仍與「中華民國駐海地大使館」(Ambassade de la République de Chine(Taïwan) en Haïti)並立於一國之內,形同實際的兩個中國。

2019年的雙十國慶,台灣駐日本大阪辦事處福岡分處所展示的安倍晉三賀電,提到「中華民國108年」,引起兩岸與日本的政治風波,最後日本官方稱首相並未發出該賀電,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則勸「島內某些人」不要自取其辱、「被人公開打臉的滋味並不好受」。 (中央社)

民進黨政府近年力推以台灣為名設館,並非前所未有,2005年至2017年曾設立「台灣駐巴林王國商務代表團」(Trade Mission of Taiwan to the Kingdom of Bahrain);2017年負責對日關係的「亞東關係協會」也更名為「台灣日本關係協會」、2019年負責對美關係的「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但後兩者其實不是駐外單位,只是台灣外交部的內部組織。

這幾年民進黨唯一成功「以台設處」的案例,只有2020年設立「台灣駐索馬利蘭共和國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Republic of Somaliland),其他如2021年在蓋亞那設立「台灣辦公室」(Taiwan Office)在短短24小時內即告吹,此次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迄今仍未落實。考量到索馬利蘭未獲各國承認,嚴格來說,在主權國家體系內設「台灣代表處」,目前沒有實績。

歐美不認為立陶宛越線 強調「一中」政策的自主性

此次立陶宛外交部對中國大陸召回大使的要求除了回應感到遺憾外,也強調立國將「在一個中國原則的界線內,謀求與台灣的互利關係,就像歐盟和世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立刻響應,稱與立陶宛這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盟友站在一起譴責中國報復作為,美國支持歐洲夥伴與台灣發展互惠關係、並抵抗中共的脅迫行徑;歐盟對外事務部(EEAS)發言人馬斯拉里(Nabila Massrali)亦表示,歐盟不認為在台設處或是台灣到歐洲設處是違反「一個中國」政策的舉動,畢竟這與大使館或領事館的意義不同,「就像歐盟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政府,但歐盟也有興趣與台灣深化關係,故在台北設有歐洲經貿辦事處」。

民進黨政府雖然在2019年6月將外交部處理對美事務的單位改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但駐美13個館處仍全都以「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為名,既沒能改成「台灣」、也沒能改成「中華民國」。 (中央社)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跟歐盟不約而同都提到「一中政策」的涵義。歐盟指出其「一中政策」與中國的「一中原則」不同,也語帶警告表示雖然這是中國和立陶宛的雙邊問題,但中國與歐盟成員國的關係變差也會程度影響歐中整體關係;美國則是表示,「各國都應該要能決定自身『一中』政策輪廓樣貌,不受到外在脅迫,美國就是這麼做」。

明顯的,雖然拜登(Joe Biden)政府強調「不支持台獨」、遵循「一中政策」,但仍在極力擴大該政策的彈性範圍,例如此前美軍上校在國軍節目露面慶祝飛虎隊80周年的「中美合作」,美國也持續讓軍機降落在台灣。但這是否表示美國就想越過紅線?其實從近年來北京「一中原則」縮緊以及美歐強調對「一中政策」的詮釋權來看,雖然難免會碰撞,但只要美國仍然「戰略模糊」,就不至於在「一中」問題上跟北京徹底攤牌。

立陶宛政府「一中」真的幻滅了嗎?

若仔細檢視此次的導火線「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其英文稱謂並不是政治性的「Taiwan」、而是較具民間性質的「Taiwanese」,與索馬利蘭、蓋亞那模式顯然相異,要說這是立陶宛毀棄1991年9月14日與中國大陸建交公報中的「諾言」,稍嫌過於苛責,反而是中文與英文稱謂有所落差,原本這可以是低調的「擦邊球」(北京先前也以低調方式處理),但民進黨政府在台灣鑼鼓喧天高舉「歐洲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顯然視立陶宛為其衝破「一中枷鎖」的成就,事已至此,北京也不得不開始出牌。

《路透社》訪問立陶宛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對中國大陸召回大使的反應,他稱正在考慮「下一步」,但他強調立陶宛的政策也是許多歐洲國家的政策。 (Twitter@Gabrielius Landsbergis)

但是,立陶宛官方顯然早在北京召回大使前,就有踩剎車的跡象,例如立陶宛副外長艾德梅納斯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即提到,駐台代表處名稱的後半段究竟將使用「in Taipei」或「in Taiwan」仍尚未定案,更指出該代表處將不會由立陶宛外交部主管,且也由公開遴選專業人才產生代表(亦即非外交官),顯然立陶宛仍試圖遵循與中立建交公報所提到的「立陶宛共和國政府承諾不和台灣建立官方關係和進行官方往來」。

尤其,中立建交公報並未提到立陶宛的一中是「原則」還是「政策」,但是此次立陶宛外交部的聲明中,明確提到會在「一中原則的界線內」(in line with the One-China principle)與台灣發展互利關係,顯然,立陶宛的聲明措辭所用的「原則」,與美國、歐盟等強調一中「政策」相較,更靠近中共的立場。

就這個角度來說,立陶宛政府雖然在理念上極力與台灣靠攏,但營造對中國大陸的轉圜空間也是斧鑿斑斑。不過話說回來,只要兩岸關係仍然在低谷擺盪,那不論台灣怎麼拓展外交,都可能有讓當地國違反「一個中國」的疑慮,若要解決「一中」心結,關鍵仍在兩岸關係。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多維新聞》。

※本文由多維新聞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