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處都是中獎人!銀行巧遇刮刮樂大獎得主 行員接電話:你中太多不能領現

img ]

春節連假結束,不少人趕在開工第一天就到銀行辦事,有網友嘆辦事時隔壁的在領刮刮樂中獎獎金,行員接的是詢問領大額獎金的電話,感覺「隨便撞到都是大獎中獎人」,讓眾人羨慕不已。

農曆新年期間,台彩推出大樂透加碼及新款刮刮樂讓大家試手氣,討好采頭,連假期間也不斷傳出民眾幸運中大獎的好消息。不過小獎彩券行可兌換,大獎就必須等到假期結束才能兌領,因此開工首日就有不少中獎者前往銀行換取獎金。

有網友表示,在銀行辦事時與隔壁櫃檯正在兌獎的顧客聊天,得知他僅買一張就刮中100萬,扣稅後可領近80萬元,非常幸運;此外也聽到處理業務的行員回覆詢問領獎的電話,告訴對方沒辦法領那麼多現金,「你中太多要開戶才能領」,讓他覺得自己也很幸運,因為「隨便撞到個人都是大獎中獎人」。

特殊遭遇讓眾多網友超級羨慕,紛紛留言「CCC」狂蹭歐氣,希望也能刮到大獎,「正宗財星高照,好令人羨慕」、「吸吸歐氣」、「我們這有印尼外勞中五百萬,說要回家鄉蓋房子了」、「是幸運無誤」、「怎麼這種好運都還沒輪到我呢」。

也有人酸言「台彩換行銷企劃了」、「台彩給你多少錢呀?還是你就是台彩本身的人」、「工讀生已經進入銀行了」、「我要中獎,親自去對獎確認才相信」。

據台灣彩券公告,新臺幣5000元(含)以下的獎項,可直接在彩券行兌獎,5001元至500萬元之獎項,則需到指定銀行或金融金構兌狀,超過500萬元獎項由於需保護中獎人隱私,需先打電話預約兌獎。另有網友提醒,文中刮中100萬獎金,除扣除20%娛樂稅之外,還需再扣4‰的印花稅,實領應為79萬6000元。

小心上當!假銀行釣魚簡訊騙走上百萬元 4種詐騙老梗秒破解

img ]

生活資訊

近期假冒銀行發送釣魚簡訊,已騙走民眾上百萬的血汗錢,下列最常見的4種詐騙手法,一次讓你搞懂有心人士的話術,避免掉入詐騙圈。(圖/shutterstock)

文/紀佳妘

詐騙事件層出不窮,手法更是推陳出新,近期假冒銀行發送釣魚簡訊,已騙走民眾上百萬的血汗錢。除此之外,從內政部詐騙案件排行來看,下列最常見的3種詐騙手法,一次讓你搞懂有心人士的話術,牢牢守住自己的辛苦錢,避免掉入詐騙圈套。

假冒銀行發送釣魚簡訊是詐騙集團慣用手法之一,近期傳出數起假冒國泰世華銀行、台新銀行簡訊的詐騙案件,盜取民眾網銀的帳號、密碼,將帳內資金全數轉出,目前已有數十位民眾上當受騙,損失金額逾百萬元。

除了釣魚簡訊之外,詐騙手法一籮筐,觀察去(2020)年詐騙手法,發現「解除分期付款」是民眾最常掉入的陷阱。內政部表示,由於部分網站資安防護措施不足,讓有心人有機可趁,盜取民眾個資與交易資料,再竄改來電號碼,冒充客服及銀行人員謊稱該筆交易被誤設為連續扣款,要求民眾操作ATM「解除分期付款」,藉機詐財。

內政部提醒,民眾應牢記ATM或網路銀行並沒有解除扣款或取消訂單功能,接到電話時,千萬別因為對方說得出自己過往交易明細或來電顯示為金融機構號碼,就輕信對方身分,聽到「誤設為經銷商、批發商」、「誤設為付費會員」、「信用卡遭人盜刷重複下單」、「重複扣款」、「需配合操作ATM、網路銀行」等詐騙關鍵字就要提高警覺。

詐騙手法二為「假網拍」,內政部指出,看準民眾想撿便宜心態,在拍賣網站或臉書社團推出低於市價的商品,等買家下訂匯款後就斷絕聯絡。民眾如有上網購物需求,應選擇具有第三方支付功能且商譽良好的正規網購平台,並使用平台提供的安全交易機制,不要與賣家私底下用通訊軟體交易,更不要在社群網站上跟來路不明的陌生網友購買高價商品。

詐騙手法三為「假投資」,這是總財損量最高的詐騙手法,內政部分析近期案例發現,假投資案件量大幅攀升,且常與「假交友」詐騙手法結合。詐騙集團常見以帥哥美女圖吸引被害人注意,再以噓寒問暖的溫情攻勢,慢慢慫恿被害人操作不熟悉的投資領域,如外匯期貨、虛擬貨幣等,初期會讓被害人申請出金嚐嚐甜頭,等到被害人加碼投資後,便開始巧立名目拖延出金、要求被害人不斷匯出更多金錢的犯罪行為。

為防止血汗錢被盜走,民眾聽到以上話術時可別大意,如有相關問題,可撥打「165反詐騙專線」查證,也可主動檢局類似詐騙的電話、簡訊或電子郵件,千萬別聽從電話指示或簡訊綁定個人資料,避免落入詐騙圈套。

《延伸閱讀》

《「獵鷹高手」林千鳳點石成金 新血入行隔年業績就破180萬元》

《各通路元月保單銷售出爐!投資型保單搭股市熱潮保費收入暴增113.6%》

《扯!南山人壽多次違反勞基法遭罰794萬元 連3年居北市第一》

《注意!成年後把要保人變更為自己 免了遺產稅還要小心贈與稅》

《小額終老保險放寬1人可買3張 保額拉高至70萬最快上半年上路》

新銀行開放30年賠付1.7兆代價 今年邁入新金融時代

img ]

1991 年台灣開放新銀行設立,市場百花齊放但也衍生不少亂象,回顧銀行業過去 30 年的震盪歷程,《財訊》報導指出三大現象,包括大者恆大、國退民進及金融監理漸趨正軌。新銀行開放後,政府總計處理 56 家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而為了處理這些金融機構與兩次金融改革,至少付出 1.7 兆元的代價。

開放新銀行絕對是當時的大事,1989 年大修銀行法,開放利率自由化,並允許民間新設銀行,開啟台灣金融新頁,但新銀行家數過多必然導致殺價競爭、獲利降低,加上股市房市崩跌,基層金融首當其衝,先是彰化四信爆出擠兌,再擴展到農漁會,後來新銀行經營不善者也受到重擊。

本土金融風暴更暴露台灣政商權貴「家庫通銀行金庫」的陋習行徑。當年黑金政治猖獗,有用自家企業掏空自家銀行,如中興銀行王玉雲、中華銀行王又曾、萬泰銀行許勝發都被大股東掏空;也有裡應外合,如立法院長劉松藩協助台中商銀董事長曾正仁超貸等政商聯手掏空銀行情事。

這十年間,整體銀行界累計 4000 多億元呆帳,一開始只能由公股行庫和中央存保苦吞,直至 2001 年成立金融重建基金,總計處理 56 家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總賠付金額達 2892 億台幣;同時,成立保險安定基金,處理問題人壽與產險公司。央行前副總裁、現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許嘉棟感嘆,「開放惡果還是由全民埋單」。

為解決亂象,台灣金融進入整頓期,當時本國銀行已增至 53 家,因此,2001 年啟動一次金改,目標是在 2 年內將金融機構壞帳比率降到 5% 以下,同時通過「金融六法」,開放成立金控。據統計,一次金改政府與企業挹注近 1.4 兆元,對於打銷呆帳、降低逾放比有絕對助益。金管會成立後,也在跌跌撞撞中建立了金融紀律與文化。

根據《財訊》報導,2004 年政府啟動二次金改,目標為金控減半,但牽涉利益龐大,導致當中政商勾結的層級和金額反而更勝以往,二次金改弊案涉及總統和多家金控家族,引爆社會輿論撻伐;加上 2005 年雙卡風暴,2008 年政黨再次輪替與金融海嘯等種種政經情勢驟變的影響下,最後金控減半目標未達成。

《財訊》報導指出,歷經 30 年大變化後,台灣金融又迎來了新變局,傳統零售金融勢微,今年樂天國際商銀、連線銀行、將來銀行 3 家純網銀陸續開業上路,預示著台灣金融已經進入一個截然不同以往的新時代,明日的金融,勢必走向技術創新驅動的永續金融與數位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