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將來銀行陣前換將 總座劉奕成閃辭

img ]

純網銀將來銀行再投人事震撼彈!遲遲未能取得營業執照的將來銀行,18日再驚傳人事異動,繼保險大將莊瑞德離職後,將來銀行總經理劉奕成本周也閃辭,消息人士透露,將來銀行18日下午召開臨時董事會,討論此一人事案。劉奕成則表示,沒有評論。

消息人士指出,劉奕成雖辭去總經理一職,但仍會以「全聯法人代表」身分繼續擔任董事。據了解,未來將來銀行高階主管將回歸董事長由最大股東中華電信主導的模式運作。

樂天銀行已開業月餘、連線銀行LINE Bank也將在19日與存保簽約,「國家隊」將來銀行目前開業進度居三家純網銀之末,遲遲未能取得營業執照,2021年2月底,籌備處核心成員、保險大將莊瑞德率先辭職,跳槽至和泰產險,沒想到不到一個月,又再度驚傳高層走人,連總經理劉奕成也請辭。

面對進度落後,將來銀行高層承受極大壓力,劉奕成近二日在臉書上也頻發「高血壓」發作,隱隱透露著辭意。不過,將來銀行先前強調,將來銀行的籌備期,是三家純網銀中最短的,比另外二家晚了近一年的時間。面對外傳開業卡關,將來銀行強調,一切都照進度進行,且針對金管會的疑慮都已補件。

執照遲未拿到、經營高層頻閃辭,令人憂心將來銀行是否還有未來。

對於總經理劉奕成先生因個人生涯規劃,正式向董事會提出請辭。將來銀行表示,劉奕成於2018年11月出任將來銀行籌備處執行長,並於2020年1月,將來銀行取得經濟部核准設立登記後任總經理一職。對於劉奕成先生之生涯規劃,將來銀行表示尊重與支持,也衷心感謝劉奕成於服務期間為公司貢獻心力。

延伸閱讀

純網銀鯰魚變泥鰍?國票金併安泰銀遭緊盯

獨》將來銀行的將來 黃天牧曝最新進度

將來銀行總座閃辭 金管會緊盯新人選

政府打炒房房價怎沒降?銀行高層:魔鬼藏在細節裡 | 蘋果新聞網 | 蘋果日報

img ]

對此,大型行庫高層表示,民眾看房價覺得沒降,但實情是,去年下半年開始原物料價格大漲,尤其是鋼鐵的報價,「你去看中鋼的報價,幾乎是逐季翻揚」,自低點以來至少漲了3、4成。

不僅如此,去年台商大舉回台設廠,導致市場缺工狀況嚴重,聘請一位有經驗的建築工人,日薪從2000多元拉高到3000多元,依舊很難找到人,導致建造成本大增,「政府一直要打房,建商也不敢漲價(轉嫁),只能自己吸收。」坦言這波打房成效其實相當驚人。

但民眾可能會質疑,新案雖然建築成本提高,但中古屋沒有這樣的問題,為何房價也沒下滑?對此銀行主管解釋,中古屋的屋主持有成本低,且價格仍會受到周邊新成屋的房價影響;此外部分年輕人買不起新案,會轉而考慮價格與公設佔比較低的中古屋,因此剛性需求大,也成為支撐房價的力道。

銀行高層指出,政府這波打房政策,從前端的信用管制,到後端的不動產交易所得稅同步推動,首先是提高投資客的資金成本。原本買房可以貸款8成,去年央行祭出第一波信用管制後,個人添購第3戶,貸款最高僅能貸到6成,現在更只剩下5.5成;第4戶貸款成數最高僅5成,「原本可以買兩戶的資金,現在只能買一戶」。

而即便能獲利出售,在房地合一税2.0上路後,短期持有的定義不僅拉長至5年,懲罰稅率高達45%,「就算有賺也被稅金吃掉很多。」銀行高層說,政府金融與租稅政策雙管齊下,確實降低不少炒房誘因,「真要賺資本利得,現在股市比房市好做得多」。

至於立法院法制局認為,房地合一稅有缺點,因炒房者沒有資金壓力,不急著出脫,針對交易所得課重稅根本不痛不癢。銀行高層表示,部分資金雄厚的大戶,確實都是拿現金買房,「例如有些買帝寶的富豪,真的是沒有在貸款的。」但這些人也不是炒作房價的主力,因為他們完全是「置產」心態,而他們手中的物件,也不是一班市井小民買得起的。

相較之下,房市投機者想要增加獲利,多會透過融資來擴大槓桿比率,「同樣一筆資金能買越多戶,他們賺得越多。」因此當資金成本提高,投資客能買的戶數變少,房市需求下滑,就有助於平抑房價。且若如同外界所稱,炒房者沒有資金壓力,「那麼提高囤房稅,他們同樣不痛不癢」。

他認為,政府透過前、後兩端管制,讓炒房者發現無利可圖,進而退出房市,就能有效抑制房價炒作亂象;而觀察目前新建案的開價,對照節節上升的建築成本,台灣的房價相對許多國家已算持穩,「其實政府還是有在努力」。(邱柏勝/台北報導)

央行連4凍利率、將來銀行總座閃辭、陽明獲利驚奇 本周大事回顧

img ]

台灣央行 18 日召開理監事會議,會後宣布連 4 季維持利率不變,維持在史上最低水準,同時也進一步控管金融機構不動產授信風險,被視為是擴大打炒房,另一方面,國家隊純網銀人事大地震,總座劉奕成無預警閃辭,航運股陽明元月則繳出亮眼獲利,單月賺進 75 億元、年增近 30 倍,以下是本周重要大事回顧:

央行理監事會 利率連 4 凍維持史上最低、擴大打炒房措施

台灣央行 18 日召開第 1 季理監事會議,會後宣布連 4 季維持利率不變,維持在史上最低水準,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和短期融通利率分別為 1.125%、1.5% 和 3.375%,而央行也上修我國今年經濟成長率 (GDP) 至 4.53%,為 7 年來首見 4 字頭,但略低於主計總處 2 月 20 日發布的最新預測值 4.64%。

同時,央行宣布進一步控管金融機構不動產授信風險,等同擴大打炒房。

延伸閱讀

〈央行理監事會〉楊金龍談話懶人包 一文看懂四大重點

將來銀行人事地震 純網銀執照尚未取得總座劉奕成閃辭

「國家隊」純網銀將來銀行尚未取得執照,總經理劉奕成卻在 18 日閃辭,面對高層頻頻走人,將來銀行表示,劉奕成因個人生涯規劃,正式向董事會提出請辭。

面對其他純網銀樂天銀行已開業、連線銀行 LINE Bank 也在 19 日與存保簽約,力拚 3 月底前營運,但身為國家隊的將來銀行卻遲遲未取得執照。繼該行保險大將莊瑞德在 2 月 26 日離職後、總經理劉奕成也閃辭,讓外界譁然。

而將來銀行是三家純網銀中股東結構最複雜的,主要股東是電信龍頭中華電信,掌有 41.9% 股份;第二大股東兆豐銀行占股 25.1%,其餘新光集團 14%(新光人壽 10%、新光銀行 2%、新光保全 1%、大台北區瓦斯 1%)、全聯實業 9.9%、凱基銀行 7%、關貿網路 2.1%。

東元黃茂雄子拋震撼彈 黃育仁辭去集團所有職務

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與其長子黃育仁風波未歇,黃茂雄 18 日下午才表態不反對兒子爭取董座一職,不料,黃育仁該日晚間即發出辭職信宣布,因東元經營將面臨挑戰,因此請辭所有東元集團相關職務,同時也不再接受東元本次董事改選提名。

陽明獲利驚奇 1 月純益近 75 億元年增近 30 倍 EPS 2.32 元

貨櫃航商陽明 19 日在證交所要求下,公布 1 月自結,單月稅後純益高達 74.8 億元、年增 2976.92%,每股純益 2.32 元,也高於去年 12 月單月稅後純益 50.07 億元,月增 49.39%。

就目前已知的財報數字來看,陽明 1 月單月獲利,已逼近上一個單季新高紀錄 2010 年第 3 季純益 76 億元,單月獲利直逼單季新高。

鴻海增資印度子公司 6.2 億元 為生產亞馬遜電視棒鋪路

鴻海 15 日公告,旗下鴻佰將增資印度子公司 Foxconn Technology (India) Private Limited,總金額達 16 億印度盧比 (約當新台幣 6.2 億元),主要是為了在當地生產亞馬遜 Fire TV Stick 的新訂單。

據了解,鴻佰是鴻海集團旗下生產網通產品的主要公司之一,而鴻海另一子公司工業富聯旗下 Cloud Network Technology 日前拿下亞馬遜 (Amazon) Fire TV Stick 的訂單,此次增資就是為了生產該產品鋪路。

東科 - KY 擬出售中國兩廠股權明年 Q1 完成交割 處分利益逾 1 股本

音箱設備廠東科 - KY 15 日董事會決議,旗下中國兩間廠房惠陽東洋電子與惠陽東威電子所有股權,將以人民幣 3.65 億元 (約新台幣 15.85 億元) 出售予尚南飛貿易公司,預計明年第 1 季完成股權交割,法人估,處份利益至少人民幣 2 億元 (約新台幣 9 億元),超過東科一個股本。

東科因應國際趨勢與客戶需求,過去兩年投入約 2000 萬美元興建越南廠,加上 3 個中國廠區,總計有 4 個生產基地,不過去年受新冠疫情影響,營運利潤下跌,決議調整中國生產規模,將 4 個廠區縮減為中國廣東廠與越南廠。

生達集團強化分工 持股生泰比重攀升至 22.32%

生達 16 日表示,將把旗下原料合成部門業務分割,轉移給同集團生泰,雙方將以發行新股、股份交換方式進行合作,股份交換後,生達持有生泰股權將攀升至 22.32%,成生泰最大股東。

生達擬以每股 75.42 元,取得生泰發行新股 453.2 萬股,以生泰 15 日收盤價 87.7 元計算,折價約 14.2%,生達持股生泰將從 10.61%,提升至 22.32%,成最大股東,預計今年 10 月 1 日完成交割。

台達電 50 周年 瞄準三大領域布局下個十年

台達電今年成立 50 周年,董事長海英俊 17 日表示,電動車、自動化,基礎設施三大領域,到 2030 年時潛在市場規模總計近 6000 億美元,其中電動車電控及傳動系統,10 年內更將成長 10 倍,台達電今年就要拿下 10% 市占率。

鴻華先進與日本電產簽 MOU 深化合作 EV 動力系統

鴻海、裕隆合資的鴻華先進 18 日宣布,與日本電產株式會社 (Nidec) 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攜手深度策略合作,整合日本電產馬達及鴻華先進整車設計開發能力,深化電動車動力系統的策略合作,預計雙方初步合作成果將在第 4 季展現。

鴻華先進表示,日本電產擁有領先業界的三合一驅動馬達系統,是未來電動車發展的關鍵核心,也因此在去年宣布推動電動車開放平台時,就已經和日本電產商討共同合作的可能性,目前在乘用車與商用車皆有相關合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