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換新鈔剩下今明2天 ATM沒500元新鈔喔
]
《金融》央行力推數位化 貨幣銀行學將重新定義 - 財經
]
肆虐全球一年多的covid-19,有一項意外收穫,「減少接觸」,竟促成貨幣數位化加速實現的環境。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沖)表示:「貨幣銀行學告訴我們,央行發行一兆多的通貨,透過銀行不斷重複的存款與放款過程,創造出的貨幣供給量高達四、五十兆元,稱為貨幣乘數效果,如果通貨全部數位化,過去從教科書裡學到的金融界的概念會完全不同,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疫情加速數位貨幣發行的進程,雖然各國目前仍處謹慎階段,不急著在短時間內發行,但全球已約有80%的國家投入研究,過去持反對意見的聯準會主席鮑爾也在去年10月中旬IMF的會議上一改過去的態度,表示CBDC確實有可能改善美國的支付環境;人稱加密老爹的前CFTC主席賈恩卡洛也認為公部門與私部門的合作,對於CBDC發展大有助益。各國發展CBDC的腳步越來越快,應及早在這個浪潮中思索如何迎接新貨幣時代的來臨及中央銀行未來的定位。
台灣央行正加緊腳步推動新台幣數位化,已於109年9月開始進行第二階段試驗計畫,預計二年內完成,根據央行調查,相關技術成熟以及環境條件成就後,樂觀預期四到六年後可上路,但是也可能需要七到十年。中央銀行發行的數位貨幣(CBDC)是法償貨幣,等同實體鈔券硬幣的現金,大陸在數位貨幣的研究,領先全球,主要是採雙層運營,從最上層供給最底層使用,避開中間層。如粗略劃分,使用貨幣有三個層面,最上層是銀行間交易、最底層小額交易及中間層。
CBDC被定位為M0,是央行的一種負債,銀行存款定位為M1/M2,是商業銀行的一種負債據透露,依我國央行報告的規劃,採用雙層式架構(與中國人民銀行構想類似),由銀行存款轉換為CBDC,由M2轉為M1。未來CBDC數位貨幣將直接發行給銀行,民眾再向銀行兌換,存入往來銀行的CBDC數位貨幣錢包,透過手機App支付,且支援離線交易。也是先從最底層的小額支付開始,直接影響電子第三方支付業(電子票證及支付),法定數位貨幣在小額支付的運用,依CBDC的便利性、安全性等,決定對於電子第三方支付業的影響程度,例如是否可以協調透過第三方支付原有的支付通路、商店是否得拒收(成本考量)、是否記名式(獲取消費大數據及防制犯罪)、系統本身受到駭客攻擊,類如數位貨幣網路竊盜的保護機制等。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曾在2020年2月13日「數位貨幣漸成全球主要央行顯學」一文,建議可先從最底層的小額交易(如3萬元以內)進行試驗,中間層可緩一緩,因影響層面最大,如全面實施數位貨幣,很容易讓銀行作為中介機構的功能嚴重受損。積極發展數位人民幣的中國大陸,為何要進行試點,也是基於此一原因,大陸人民銀行在2020年5月開始試點項目,大致上也是如此。
目前最上層的銀行與銀行間(包括中央銀行與銀行)的資金往來,早已是非現金的轉帳往來,參與者極少,不妨試驗數位法定貨幣,但意義不大,法國央行日前已經完成銀行間數位貨幣的實驗。中間層的交易占比大,數位法定貨幣的推行,有可能影響存放款、匯款及其衍生的交易量。但是否會造成系統性風險問題,英國央行二位副總裁Ben Broadbent及Jon Cunliffe曾認為央行發行CBDC民眾存款會大規模自商業銀行體系移至央行數位貨幣系統,形成央行數位貨幣與商業銀行存款的競爭,一旦存款流失,將影響銀行放款能力,可能導致經濟體系的信貸枯竭,損害投資及經濟活動。大陸的試點推動,很明顯力圖規避這項顧慮。
(時報資訊)
〈觀察〉機器人理財崛起 銀行搶進新版圖
]
Fintech 催生出機器人理財,標榜透過 AI 演算自動配置投資組合、小額投資等特質,頗受新世代年輕人青睞,統計機器人理財上路三年多來,累計資產規模已逾 20 億元,預期在越來越多銀行加入下,有望成為銀行搶理財市場的新版圖。
銀行財富管理競爭激烈,從金字塔頂端的高資產客戶、台商資金回流一路搶到小資族理財,尤其隨著台股指數屢攻歷史新高,吸引不少年輕人跟風「錢進」股市,連帶讓機器人理財跟著沾光。
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去年 11 月起國內共 13 家投信投顧、銀行推出機器人理財,累計投資人數約 8.1 萬多人、管理資產規模將近新台幣 23 億元,前年底增加近 5 萬人,資產規模更大增 12.67 億元,一舉突破 20 億元關卡。
有別於銀行財富管理有資產門檻限制,機器人理財強調可以小額、定期定額投資,加上投資組合配置一律由 AI 根據投資人風險屬性進行配置,排除情緒影響,對於無法長時間研究市場、口袋不深的投資新手來說,擁有一定的吸引力。
雖然有 AI 可以幫忙打理投資,但系統也並非萬能,日前王道銀行就發生系統更新錯誤,使得客戶投資基金遭系統主動提前贖回的現象,恐讓正在萌芽的機器人理財蒙上一層陰影,降低投資人對於電腦程式理財的信任度。
銀行主管坦言,機器人理財固然是市場趨勢,也頗受年輕世代青睞,但隨著各家銀行機器人理財產品陸續問市,功能推陳出新,業者要如何有效解決使用痛點,並且有效把關資安,將成為業者進攻智能理財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