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後疫情時代對健康飲食的需求,好食好事基金會自 2018 年起開辦台灣第 1 個食農新創加速器計畫,輔導有發展潛力的食農新創團隊。今年已邁入第 3 屆的好食好事加速器,近日由以食農科技、食農生技、創新飲食、永續食農為創業題目的 10 組團隊展現成果,並分享 COVID-19 疫情下的國際食農發展趨勢。
疫情下的國際食農發展趨勢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的調查報告指出,2020 年國際食農新創投資總額多達 88 億美元(約台幣 2,534 億元),與去年同期沒有太大差異,顯見疫情影響下未使投資規模縮減。其中以生鮮電商最受投資人青睞,金額合計約 18 億美元;此外,外送平台、餐飲管理平台以及與餐飲有關的 AIoT 公司等也都受到關注。
在國際食農發展趨勢中,冷鏈物流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成長動能來自食農產品的運輸需求,預估未來 5 年年複合成長率達 7.8%;另一受到關注的物流領域,則是國人常見的外送服務,它為食農產品運輸鋪設最後一哩路,也改變了民眾的消費習慣。
國外已有新創團隊蒐集 7,000 種以上的蛋白質,建立完整資料庫,運用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技術,探索不同蛋白質與介質所發生的變化,進而計算蛋白質的味道與顏色,近期較為常見的產品即是植物奶。蛋白質未來在人工智慧技術的引導下,期望能發展出沒有味道的高蛋白質,有利於食品加工產業進行不同應用。
人造肉是利用動物的幹細胞在實驗室進行培養,初期由於產量低,相對也就耗能多;但隨著技術演進能夠量產,人造肉價格與市面上的肉品相差不遠,未來期望能發展出淨零碳排的生產流程。值得關注的是,新加坡政府在今年 12 月初,率先全球核准第一件人造肉食品上市。
好食好事加速器輔導食農新創
頂新和德基金在 2017 年捐助成立好食好事基金會,扶植台灣在地食農新創事業;隔年更提出食農新創加速器計畫,在為期 4 個月的加速器計畫中,針對食農新創團隊最需要的業師輔導、募資需求、市場通路與策略合作等面向著手,進而選拔有發展潛力的食農新創團隊。
好食好事加速器參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業師輔導系統(MIT Venture Mentoring),延攬 43 位業師從食農、餐飲、科技、零售等面向,給予食農新創團隊專業指導;也規劃創業加速課程,包括商業模式健檢、使用者體驗優化與行銷、食農創新、募資簡報、法務財務與公司治理等。還引進種子基金擇優投資,媒合天使投資人、創投人脈的募資機會。至於創業關鍵之一的市場通路,好食好事基金會透過人脈資源與商業活動進行媒合,協助食農新創團隊對接策略合作夥伴,尋找上下游供應商、通路、軟硬體等合作資源。
好食好事加速器今年邁入第 3 屆,累計輔導 25 家食農新創公司,在接受輔導後,共有 14 家公司取得資金,獲投率達 56%,而且累計實收資本額從 2.5 億元增加至 3.6 億元、成長率達 42%,其中更有團隊資本額高達 5 倍之多。
而第 3 屆的加速器經過 1 個月的徵選與評審,從 64 組食農新創團隊中選出甫田科技、智耕創新、禾餘麥酒、格園社企、蟲小道大、寬泰食品、寶奇生技、幸福良食、祥銓農創、摩菲智慧共 10 組,從今年 8 月起參與加速器計畫,主題涵蓋食農科技、食農生技、創新飲食、永續食農等領域,內容則有創新替代蛋白(植物肉)、創新蔬果種植技術、友善土地種植、以萃取及養殖蟲類技術達到廢棄物最小化等。
(圖片來源:好食好事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