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事業是經濟的源頭活水,也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根據統計,美國新創事業雇用人口雖僅占總就業人數的百分之三,卻有百分之二十的新工作是由新創事業所創造,新創事業不僅活絡了區域經濟,也造就美國在網路時代的強大科技實力,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加入,新創文化開始席捲全球。

新創事業不只助益總體經濟,企業也能受惠。打造企業內的創業文化,能帶來活力,成功的企業內部創業更是開發新事業,增加收益的來源。企業固然可以透過併購快速取得新產品、新市場,但灌注新創文化、完善內部創業機制,可兼收提升向心力,留住優秀人才的好處,讓企業在變遷快速的市場中持續保有競爭力,基業長青。

為了在研發環境中注入創業文化,工研院也有一套創新創業機制,在院內開設財務、業務、市場等相關新創學程,鼓勵員工創業,為產業注入新創活水。

工研院日前舉辦首屆創業競賽,吸引院內廿三個團隊組隊參加,選題涵蓋人工智慧、機器人、資訊安全、穿戴裝置、智慧能源服務等。團隊須接受新創通識和企業經營的入門訓練課程,進入決賽的團隊,則須接受為期二個月進階新創課程與輔導諮詢,並找知名加速器創辦人、合夥人和企業家擔任團隊業師,同時也引進由訊連、仁寶、中華開發資本和橡子園等知名企業和創投組成的黃金評審團訊。所以,不只是一場競賽,而是過程中讓員工學習如何新創及成長。

募資,是新創初期最大的挑戰,卻也是無法迴避的過程。學有專精、心懷大志的創業者,面對手握資金的創投業者,幾乎是「雞蛋裡挑骨頭」的刁鑽提問,很少不感到挫折或沮喪,但轉念一想,職涯中能有多少機會能被投資專家,從技術、市場定位到財務一一嚴格檢視,以補我們的不足?因此這個過程儘管難耐,卻是淬鍊創業者的絕佳機會。

近年來,工研院也衍生出許多優質的新創公司,例如研發泡沫式人工腦膜的台灣生醫材料,現已打入美國市場,創造「台灣設計,全球生產」的模式,並於二○一九年掛牌上櫃;又如研發外骨骼機器人的福寶科技,幫助脊損病患站立行走,已切入日本市場,因應高齡社會來臨,福寶的機器人也能幫助銀髮族移動更輕鬆。

創業某種程度是一種冒險,早年台灣多是靠著願意冒險的中小企業主,一卡皮箱世界走透透,才造就出台灣今日的經濟成就。現在我們站在下一波科技躍進的關鍵點,創業精神與文化無疑是指引台灣向前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