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icon Catalyst:創新無國界 半導體新星無所不在

Silicon Catalyst常務董事Tarun Verma。Silicon Catalyst

雖然許多人認為要創辦一家半導體新創門檻奇高無比,每年還是有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創業者去敲Silicon Catalyst(SC)這家位於矽谷的半導體孵化器與加速器的大門。DIGITIMES與SC的Managing Director Richard Curtin、Tarun Verma以及合夥人Lance Bell越洋訪談,了解他如何育成半導體新創,以及們對產業新趨勢的洞察。

問:請簡述貴公司與核心團隊,有特別聚焦在哪一類半導體嗎?

點擊圖片放大觀看 Richard Curtin Silicon Catalyst合夥人Lance Bell

答:Silicon Catalyst是全世界唯一專注於育成半導體解決方案的新創孵化器,在近年開始涉足IP、MEMs與感測器(sensors)領域。Silicon Catalyst是2015年由Rick Lazansky、Dan Armbrust和Mike Noonen共同創立,當時的背景是因為半導體產業進行整合,研發成長停滯,因此找了許多曾任半導體業界高階主管的資深專家來擔任主管與合夥人。

Silicon Catalyst是認為半導體研發還有很可觀的發展空間,因此試圖解決目前半導體新創遇到最大的難題──高昂的創業成本。我們打造了一個由合作夥伴(in-kind partners)、顧問、策略夥伴與投資人所形成的生態系,協助降低創業的門檻。

目前合作夥伴如台積電、新思科技(Synopsys)、益華電腦(Cadence) 、愛德萬(Advantest)等,提供免費或費用低廉的產品與服務給新創公司使用,也協助打造原型產品。 Silicon Catalyst 2015年剛創立時有9家合作夥伴與十多位顧問,現在合作夥伴已有42家,另有200位顧問、300位投資人與7個策略夥伴。

Silicon Catalyst也擴展足跡到其他國家,在中國成都已有一家合資企業,在以色列則設有分公司。未來也考慮在歐盟、印度、台灣與南韓設點。除此之外,也加強與產業公協會如Global Semiconductor Alliance(GSA)、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等,以及全球大學的合作。

問:從2015年設立以來,SC看了350家半導體新創,卻只收了35家;但在中國的合資加速器從2019年以來就已招收16家新創。你們挑選新創的標準是?

答:我們考慮的面向和一般創投都差不多,但來請真正的業界專家評審。這些專家或曾創辦公司、或擔任CEO,有的則是在業界已經累積數十年的經驗。這些經驗豐富的半導體資深專家參與Silicon Catalyst的生態系並給予回饋,這不是其他孵化器有能力做得到的。

至於選擇新創團隊,我們會看團隊的技術實力、市場潛力、想解決的痛點、價值提案(value proposition)、客戶付費取得這樣的產品或服務的意願等,也會要求提出需求成長的數據,以及進入市場的策略。也會評估他們是否挑對通路,如何設計並實現獲利。

我們謹慎評估每個想加入孵化器的團隊,並提供改善的意見和反饋。也有一開始沒被選上,但修改計畫後再成功入選的案例。在中國也套用同樣的方法。中國半導體市場的需求很大,新創公司也有數千家。在那裡的合資企業營運將屆兩年,到2020年底輔導的新創家數應該會到十幾家。

Silicon Catalyst一開始只收早期的初創團隊,現在生態系變大了,也開始收比較成熟的團隊(估值在500萬~1,000萬美元間),但沒有聚焦在特定領域上。我們真正看重的是運用半導體作出差異化的商業模式,所以無論新創團隊做的是5G、數據擷取(data-harvesting)、還是人工智慧(AI),其實都有機會入選。

問:您提到在中國有合資的加速器。可以說明更多細節嗎?

答:Silicon Catalyst在成都的合資企業為矽能科技(Silicon Power Technologies),大股東是總部設在香港的中美合資企業。成都的合資加速器聚焦在功率半導體領域,中國對半導體的需求很大,成都合資加速器挑選的新創團隊可滿足當地市場需求。

由於半導體新創從業者大多數是技術人員,所以在為期24個月的育成期間,協助實現價值提案,降低創業初始所需要的資源,縮短作出原型產品所需的時間。Silicon Catalyst合作夥伴提供新創團隊所需的產品與服務,從設計晶片前到打造晶片後的支援服務,例如企業法律諮詢、智慧財產律師服務和商業策略顧問等。

Silicon Catalyst每年招生兩次,最新一批團隊的申請截止日期是2021年1月11日。遴選過程是與新創團隊坐下來討論,簽署協議書後才把送進孵化器。之後的兩年期間,協助從概念發想到設計、申請專利、IC設計服務、晶圓代工,走完全部流程;可免費或低價使用所有合作夥伴的產品和服務,大大節省他們創業的成本。

台積電是Silicon Catalyst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因為能提供新創公司所需的測試晶片。Silicon Catalyst也能提供各種模型的流程設計工具(PDKs),新創公司可以馬上著手設計,準備就緒就可以進行投片(tape out)。

問:在成都的16家新創用的是當地晶圓代工服務嗎?

答:由於在中國新創主要是從事功率半導體,當地就有一些專業的功率IC晶圓代工服務業者。當我們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基本上是將美國運作模式套用至當地。海外新創團隊學習速度很快,畢竟我們已經累積很多經驗,且流程是獨一無二的,需要整個產業支援這些新創將概念商業化,最後團隊或可被當地或海外的企業收購而出場。

問:有人認為供應鏈的G2趨勢將長久存在,您認為呢?

答:Silicon Catalyst對自己的期許,是成為「半導體界的瑞士」(永久中立)。半導體產業過去數十年來一直是個全球創新的市場,而創新者是超越國界限制的。Silicon Catalyst定位為全球性的孵化器,我們對所有國家的新創與合作夥伴一視同仁。

Silicon Catalyst所輔導的新創公司,有一半以上是來自美國之外,而孵化器提供的是促進綜效的觸媒,讓新創可以接觸到產業的專家與資源;我們所做的,是降低新創初期的投資風險,進而大幅提升這些來自全球各地的新創的成功機率。

問:你們輔導的新創公司組合頗為有趣。

答:我們的新創團隊從事許多領域,如生命科學、邊緣運算、AI、機器學習(machine-learning)、推論運算、資訊安全,能源捕捉等,但前提必須要跟半導體有關聯。我們最近開始拓展到微機電系統(MEMs)、感測器(sensors)和驅動器(actuators)市場。

意法半導體(STM)是最近加入的合作夥伴,是全球最大的MEMs製造商。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進展,因為有很多應用例如麥克風、生命科學等,都需要用到這些技術/產品。

問:之前產業很執著於摩爾定律這件事,你也提到,半導體產業出現很多新的應用和發展。是否預見半導體未來會有一段黃金年代?有看到什麼新趨勢嗎?

答:半導體製程已經發展至3奈米以下,可在單一片晶片上鑄造數十億顆電晶體。光子運算(optical computing)是新發展的領域,我們輔導的新創就有做這個的,可能是下一波發展潮流。

如果認為運算能力的成長已經來到極限,這是因為有太多平行的機器與架構。但我們預期是介面通訊(I/O)可能是下一個可突破的瓶頸,光學連接技術(optical interconnect)成長相當快速。我們輔導的新創Ayar Labs就是做光學連接技術。

有許多新創是從大學院校孵化出來的,Ayar Labs就是一例。Ayar Labs的基礎技術是由一位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的教授帶著兩個博士生、一個碩士生所研發出來,非常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將可顯著提升數據傳輸速度。

Ayar Labs回答了我們篩選團隊的一個問題:你的技術是否會改變整個產業的方向?還是可直接接上一個現有的生態系?Ayar Labs具有突破性的技術,且產業很容易運用。Ayar Labs最近剛結束了B輪融資,共募集3,500萬美元。我們還有好幾個類似的成功故事。

此外,有很多大企業願意擔任Silicon Catalyst合作夥伴,免費提供技術或是給予非常優惠的價格,因為他們也在尋找潛在客戶。在這個產業大整合的時代中,研發預算都被砍光,大企業內部創新能量是有限的。很高興能把Silicon Catalyst的商業模式介紹給DIGITIMES的讀者,畢竟當人們想到半導體,不可能不提到台灣。期待未來可以看到更多的半導體創新在產業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