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A13版名人TALKS專欄,藍濤亞洲總裁兼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黃齊元「為何台灣創新強,但新創弱?」一文,點出台灣不能只有一個人的武林,也呼應了輿論「台灣不能只有台積電一座經濟神山」的論述。
台灣創新強嗎?如果以獲得美國專利為指標,二○一九年台灣已從最盛期的第四位降為第六位,中國大陸已經取代台灣原先的第四位。且台灣過去的專利有相當部分是屬於防衛性的製程專利,而真正最上游的核心專利是以專利授權的實施來落實,這一點台灣恐怕要落後在專利數目排名在台灣之後的歐美國家。
美國科技創新的領先動力,除一些大企業自主研發很強外,一九八○年以降的拜杜法案將政府補助產生之研發成果下放給大學及研發機構後,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卅年間由教授及學生的研發成果產生的新創衍生公司,市值已達四千億美元,提供了美國科技領先的重要動力,挹注了美國大企業成長最關鍵的人才及技術。
國內大學在教育部大學普及化及低學費政策引領下,有些面臨關校命運,有些只能以併校來進入世界百大當成護身符。人口一千七百多萬的荷蘭,大學只有十四所,泰晤士報二○二○年荷蘭有七所大學排名世界百大,荷蘭國民年均所得在先進國家中名列前茅,不會有少子化問題。台灣未能將傳統的製造業成功轉型成為知識經濟產業,停滯的薪資水平,更讓台灣陷入少子化的國安危機。
去年政府開辦專利貸款,希望為知識經濟產業導入資源,一張專利貸款的上限原為一千萬台幣,而中國大陸自二○○九年開辦的知識產權質借,二○一八年南京地區就已有四十一案貸款金額超過一億人民幣,以新藥而言,是可進行到臨床試驗三期的經費。
從台企銀黃博怡董事長的演講資訊中得知,韓國技術信用保證基金於一九九七年成立第一個技術評估中心,為企業研發之技術做評估,至今員工超過一千人,其中近六百位技術評估專業人員,三分之一具博士學位。技術評估注重申請人的未來成長性和未來價值,針對申請人的技術和市場能力進行評估,而不是根據過去的銷售及財務紀錄。目前台灣市值前十大都是老面孔,韓國市值前十大卻有七個新面孔。台灣因對專利核心技術不了解,缺乏像韓國的技術評估中心已有近廿萬件技術評估保證案件的經驗,無從讓銀行資金支援新創,這才是國內新創孱弱的主因。
全世界創新的主要來源就是大學培育的人才及技術的創新,政府必須讓大學發揮創新能量,成為產業升級的尖兵;台灣缺乏新創產業關鍵就在缺乏健全的新創資金鏈,而銀行資金是可以成為專利技術落實的最佳長期夥伴。目前很多創投資金都只看在上市櫃短期的投資回收,台灣要成為科技大國仍待政府建構友善的創新及新創環境。荷蘭創投績效在世界名列前茅,無論創新或新創,我們都該好好學習,讓年輕人有希望,讓創新的知識經濟產業百花齊放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