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傳奇故事,都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橋段——「奇遇」。

Netflix神劇《后翼棄兵》裡頭,一個孤兒得以成為世界棋后,是因為被一位隱居在孤兒院當校工的西洋棋高手,啟發了潛能。

來自台灣,年僅20歲就在英國開發出行動支付平台「可迪付」(KodyPay)而聲名大噪的張耀昀(Yoyo Chang),也經歷類似過程。

13歲那年,他進入在倫敦近郊、有百年歷史的中學「溫莎男子學校」(The Windsor Boys’ School)就讀。課堂上,數學老師偶然提到一題至今無人能解的數學難題,激起他的好奇心,從此每天下課纏著老師發問。「老師明知道不可能解開,但還是很有耐心地陪我耗了好幾個月,」他在《天下》視訊採訪時回憶。

在這過程中,張耀昀在教師辦公室中注意到,老師經常在電腦上看股市線圖,忍不住又向老師發問。

原來,這位數學老師大有來頭,竟是一位從摩根大通銀行退休的交易員。

張耀昀(Yoyo Chang)

出生:2000年

現職:可迪付(KodyPay)聯合創辦人兼執行長

學歷:英國約克大學財務管理系三年級

經歷:IIC Holdings創辦人兼總經理、IFS學生投資者挑戰賽初級投資者全英排名第一

16歲開投資公司,一年半賺到近千萬

這位曾經在投資銀行待了超過20年的資深老手,從頭開始向他解釋金融市場原理,意外開啟了張耀昀對投資的興趣。

廣告

他不甘於紙上談兵,付諸行動組隊參加英國著名的投資模擬比賽「IFS學生投資挑戰」(IFS Student Investor Challenge)。連續參加4年,在2016年竟被他拿到全英第1名。

憑藉獲勝紀錄,他說動家中長輩出資,再加上自身積蓄1500英鎊,湊成1萬英鎊本金,投入股市實戰。

張耀昀看準2017年初川普上台後喊出要擴大基礎建設支出,壓注能源與原物料股,結果頭3個月就大賺2倍。然後更在後續的一年半左右時間,利用陸續募集到的15萬英鎊本金,再額外賺進25萬英鎊(約960萬台幣),換算獲利逾160%。

而他自己從中分得的十餘萬英鎊,也成為創辦可迪付的第一桶金。

當時張耀昀曾猶豫,該將這筆錢拿來買房子還是創業?但父親一句話,「這筆錢現在可以買一間房子,但如果創業成功,你可以買1000間。」讓他決定將所有錢都砸入創業。

廣告

一行程式碼也不會寫的張耀昀,有了這筆資金,還在英國約克大學就讀期間,就雇用工程師,打「可迪付」第一款原型產品。

「神奇小子」不懂就去試,試一試就真的發生

張耀昀因此順利完成250萬美元(約7000萬台幣)首輪募資,成為當紅創業家,還吸引權威財經媒體《彭博》長篇專文報導。

「可迪付」是一個支付整合平台,可以用app或網站整合各種不同的支付方式,讓中小型零售商家只需對接可迪付平台,就能以極低的成本費用,一次性向消費者提供各種不同的支付選項。

「可迪付設計之簡潔令人印象深刻,去除了金融交易的一切複雜和成本,」其合作伙伴、IBM關係企業TES商務主管戴維斯(Rob Davis)在IBM部落格撰文介紹時,用「神奇小子」來形容張耀昀。

廣告

「不懂的事情我就去試,常常試一試就真的發生了,」張耀昀說。

他的創業動機,來自於剛上大學時,在學校自助餐廳想要付帳,卻發現在英國這個金融大國,校內餐廳落伍地只能使用現金,不接受刷卡、手機支付等任何新科技,讓他動念想要解決這個問題。

「我很喜歡解決問題,」張耀昀說,「對我來說,創業就是一路不斷解決規模更大、更複雜的問題。」

而且,他一開始跳脫一般科技創業的窠臼,知道最大的挑戰,不在技術,而是如何盡可能找到最多的合作伙伴。(延伸閱讀:拿鐵寄杯背後的數位轉型心法 為何台灣7成服務業還做不到?)

一週工作8天,一年多簽下6大支付巨頭合作

確實,可迪付的前景仍存在諸多挑戰。數位支付行業人士均分析,可迪付在功能上並沒有太多創新,海外已有不少新創投入類似方案,其中最大障礙在於很難大規模吸引商家和用戶採用。

廣告

目前為止,可迪付已可支援包含ApplePay、GooglePay等兩大行動支付,Visa、Mastercard、美國運通(AmericanExpress)等三大信用卡發卡機構,再加上支付寶,共有6大支付巨頭。

此外,IBM相關企業Cognition Foundry、TES,和Visa子公司CyberSource皆成為可迪付的技術合作伙伴。今年8月,張耀昀更獲邀在IBM一場線上活動中,與資深副總裁羅薩米力亞(Tom Rosamilia)進行對談。

(取自可迪付官網)

剛創業時甚至還沒成年的張耀昀,如何做到這一切?

「我的偶像是賈伯斯、馬斯克和馬雲,」張耀昀自己解釋,「我不會寫程式,所以我的理想就是像他們一樣,找到伙伴一起合作。」

在台灣科技業任職的姨丈蘇柏榮觀察,張耀昀不是傳統東方小孩的典型,有問題就不斷找身邊的人問,結果每個人都成為他的幫手。蘇柏榮就是他初期的免費諮詢對象,有近半年時間幾乎每天晚上都和他通電話。

廣告

一路輔導、投資張耀昀創業的天使投資人、前惠普(HP)高階主管貝克(Chris Baker),是動用業界人脈為張耀昀打開第一扇門的伯樂。

他說,張耀昀創業非常投入,信念很堅定,且工作起來「就像一個禮拜有8天」。這股拚勁讓他一個19、20歲的孩子,只用一年多時間,就從一個在學校餐廳遇到的小問題,推進到和一連串國際級的大企業簽下合作關係。

貝克指出,可迪付的聰明之處,是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新定位。可迪付不自建新的支付,只專注做整合,得以把自己定位在其它大型巨頭難以競爭的位置。也就是說,可迪付因為夠小,所以巨頭們都願意與它合作。

張耀昀擅長策略思考和結交盟友,「正是下一世代金融革命的適合人選」,《彭博》在可迪付的長篇專文報導中,也給出這樣的評論。

現代版「孟母三遷」,三度搬家就為讓兒子學好中英文?

16歲開投資公司賺進千萬、19歲創業,張耀昀的父母,是這個「神奇小子」早早就發光發熱的背後關鍵。

例如,為了讓他有好的語言和求學環境,張家前前後後至少搬了三次家,宛如現代版「孟母三遷」。

2003年,張家就從台灣移民至英國,讓張耀昀在英語環境中成長。媽媽張佩倫解釋,他們夫婦兩人都是留學英國,再加上丈夫從事進出口貿易,經常台英兩地往返,「親身經歷發現語言能力一定要很精深,才能充分使用,想讓他更早、更小就去接觸,像母語一樣不要有障礙。」

一家人最早短暫落腳肯特郡(Kent),接著又搬到北部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住了3年,但夫婦倆觀察到,曼城是工業城市,當地文化較為單一,擔心這不利於他長期發展,遂決定再度往南搬到溫莎(Windsor)。

(張耀昀提供)

「溫莎靠近倫敦,容易接觸到大都市文化,這裡的口音也更國際化,」張佩倫滿意地說。

張耀昀後來在當地進入溫莎男子學校就讀,才遇到啟蒙他投資的數學老師。

但隨著張耀昀慢慢長大,夫婦倆又開始擔心兒子「英文已經講得很地道,但中文不會讀寫,閩南語更是全忘了。怎麼辦?」

夫妻倆討論後,又決定第三次搬家。全家搬回台灣一年,讓張耀昀進入士東國小就讀,陪他學好中文。

回憶起這段經驗,張耀昀說,當時他白天在學校上課,放學後還要上安親班與家教課惡補中文,每天學習到晚上9、10點,一度懷疑「爸媽為什麼要帶我回來這個可怕的地方?」

但不同於刻板印象的虎爸虎媽,張耀昀的父母也有放任的一面。

一位台灣親友觀察,張家的教育非常鼓勵小朋友去做想做的事情。而且張耀昀很有研究精神,每次發現新興趣,就會蒐集大批資料說服家人出錢出力支持,經常把爸媽唬得一愣一愣的。但不管他有什麼新的想法,父母幾乎都是一律贊成,「可以說就是他最好的啦啦隊。」

無論是張耀昀13歲就想玩股票,或是18歲就犧牲大學求學時間投入創業,爸媽最終都被說服給他支持。

難道不怕他為此荒廢課業又創業失敗?已很了解自己兒子的張佩倫說,「他每天都在變不同的計劃,20歲還很年輕,就算失敗,也不是那麼重要。」

(責任編輯:黃韵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