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rgy Taiwan 2021 智慧能源週延期,12 月 8~10 日登場

img ]

原先台灣最具指標性能源產業交流平台 Energy Taiwan 2021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將於 10 月 27~29 日於南港展覽館 2 館登場,不過今(9)日,SEMI 與外貿協會(TAITRA)宣布延期至 12 月 8~10 日舉行。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為全方位布局再生能源政策、搭建技術交流平台,Energy Taiwan 2021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 展區規劃以「台灣國際太陽光電展」、「台灣國際風力能源展」、「台灣國際智慧儲能應用展」、「台灣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四大主題展出,並擴增特色專區與搭配五大再生能源主題國際論壇,邀集業界先進一同掌握再生能源產業趨勢、搶攻綠色兆元商機。

根據工研院最新調研指出,2020 年全球太陽光電、風力發電與儲能市場商機,大幅成長近 21%,一舉突破 2,794 億美元;預估到 2023 年,商機將高達 3,412 億美元。台灣預計在 2025 年前建置約 27GW 的再生能源,將創造 24 萬個就業機會,商機達 2.2 兆元台幣。

SEMI 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表示,全球淨零轉型目標勢不可擋,目前已有超過 120 個國家,提出了在 2050 年之前,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國際大型品牌商也紛紛加入 RE100 倡議、響應淨零排放的承諾。為協助再生能源產業率先發展新技術、建立全新運營模式,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即為絕佳平台,盼能助力廠商在新的全球局勢中把握關鍵地位。

外貿協會秘書長林芳苗表示,推動零碳轉型的發展及導入再生能源的應用,已是各大企業必須面對的關鍵議題,而貿協除致力推動我國對外貿易,並隨時關注碳稅、環保等影響產業出口的相關措施,透過 Energy Taiwan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等相關展會活動,持續推廣再生能源應用,以協助業者無縫接軌國際市場,開拓全球商機。

近年來企業對再生能源需求增加,進而帶動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透過業者互相合作開發,已成功在台灣擴大了產業生態圈。Energy Taiwan 2021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展出規模更勝往年,攤位數成長相較去年提升 30%,預計將有超越 635 個攤位齊聚,參展廠商包含聯合再生、力暘、元晶、有成精密、開陽、台電再生能源處、富崴、雲豹、大亞、星能、上緯新能源、沃旭、CIP、海鼎計畫、達德、日立電網、楊德諾、宏華營造、新光鋼鐵、旭東環保科技、立達、盛齊綠能、系統電子等,顯見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是指標廠商指名參加的國際展會。

今年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在既有的能源分類之下,新增「新能源」專區,以擴大推廣能源使用效率;同時,因應近年來國際發展趨勢,引導企業重視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議題,特別增設「綠色金融服務」與「綠電採購交易」專區,以呼應今年台灣首批綠電交易啟航,提供業界最整合的展示平台,創造完整的能源產業經濟體系。

(首圖為資料照,來源:科技新報攝)

Taiwan Business TOPICS 工商雜誌

img ]

數十年來,將會員企業對於改善商業環境的想法傳達給台灣與美國政府,一直是商會的核心任務。事實上,商會當初創立的主要動機,就是要為會員企業發聲。

1951年,當時台灣的經濟百廢待舉,二戰期間盟軍轟炸造成的破壞尚未復原,戰爭結束不過6年,之前則是半世紀的日本統治。此外,1947年228事件的傷痕仍新,1949年從中國大陸跨海來台的部隊與難民對台灣的社會與經濟更造成壓力。當時的人民相當窮困,年平均國民所得僅約200美元。

商會首任會長Robert B. Scanland曾在1976年的Taiwan Business TOPICS發表文章,紀念商會成立25週年,而我們對於商會創始經過的瞭解,主要是來自這篇文章的內容。Scanland回顧,當時台灣可能最有利潤的生意,是供應經濟重建所需的機器、設備和原料,但在台經商的美國貿易公司被排除在外,這讓他們感到挫折。依照美國當時的規定,這類貿易大部分得透過美國總務署以政府對政府的方式進行。

3家貿易公司在台北辦公室的主管聚在一起,討論如何扭轉美國政府的限制,他們是William Hunt & Co.的Scanland、Taiwan Trading Co.的Loris Craig與Pacific Commerce Co.的Frank Smolkin。會議的結論是成立美國商會也許可以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影響力。等到他們準備好要向政府申請成立商會時,有兩家石油公司已加入他們的行列,它們是Caltex和Standard Vacuum,這兩者是艾克森與美孚公司的前身。美國商會多年來使用的logo有 5顆星星,就是代表商會這5家創始會員。

Scanland回憶,政府在1951年9月14日一核准成立商會,「我們就印製一些信封和信紙,開始寫信給在華盛頓我們可以想到的每一個人」,附本給台灣相關官員。在他們的努力之下,美國政府改變了政策,讓民間企業也能在台灣進口美國的機器和設備。

在之後的數十年,有越來越多美資企業在台灣經商,商會的主要倡議對象轉向台灣政府。曾在1965年和1966年部分期間擔任商會會長的Robert H. Morehouse寫道,「應付官僚是我們最主要、最常發生的頭痛問題」,但在出版白皮書、組團訪問華府與成立多個委員會之前的年代,商會的社交與拓展人脈的功能勝過為會員企業發聲。

Morehouse現年93歲,定居在東京。他在寫給TOPICS的電郵中回憶,他於1964年到台灣成立本地第一家外國銀行(第一國家城市銀行,後改為花旗銀行)的分行時,發現台灣的美國商會在活動力與組織方面遠遠不如日本的美國商會。「如果說我們1965年在中國之友社有個『辦公室』,那是言過其實。在那棟老舊的建築裡,我們有一張破舊不堪的木頭辦公桌和一張爛椅子。有個純粹是兼差的女子會來處理郵件和寄發開會通知,會議紀錄以及跟會員的聯絡是少之又少。」 商會當時有60家會員企業,從創會時的5家企業穩健擴增,但距離目前的500多家會員甚遠。當時的氣氛跟今天也大不相同。Morehouse說,當年的美國企業環境是以男性為主,特別是在海外,商會領導階層沒有女性,有時董事會議變得像是電影《動物屋》的場景。最近這二、三十年,董事會成員中有活躍的女性企業主管,女性在各委員會的共同主席名單中占有相當比例。

國貿局局長江文若:加速投資 善用TAIWAN DESK

img ]

國貿局長江文若表示, 即使在疫情的影響下,台灣與東協的往來仍呈現穩定的成長,東協各國在防疫與經濟發展間尋求平衡,台灣也要注意同樣的發展態勢。她並建議,如果有企業要前往東協投資,遇到行政程序無法突破的困難時,可以善用TAIWAN DESK的平台,即可加速投資的進行。

剛剛公布8月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報告,8月出口與進口皆創下了歷年單月新高,分別較去年同月增26.9%、46.3%,若以新台幣計算則為增19.9%及38.2%。

其中東南亞的部分表現搶眼,出口的部分,由於全球景氣復甦,加上新興科技應用與數位轉型商機題材熱絡,晶片需求強勁及相關產品漲價效應,推升了積體電路出口續創新高,傳產貨品類也受惠於外銷價量齊揚,8月出口相較去年同月份增加了83.9億美元,增26.9%。機械出口25.1億美元,較2020年同月增7.1億美元,年增39.6%同樣也創下了歷史單月新高。

江文若說,新南向的面向相當的多元,不只是投資而已,還包括了人才的交流、貿易的往來、區域的發展等多個方向。

純就經貿領域而言,經過長期以來的投資布局,過去的投資已經反映在貿易的成長上,形正向的循環,從海關進出口的數據來口,即可發現此一現象。

她也提到了目前影響東南亞國家的疫情,江文若說,最關心的是兩個國家,包括越南和馬來西亞的情況,除了短期內的停工等是否出現之外,也在思考透過線上辦理的方式,讓台灣與東協的往來,可以持續的進行。

(時報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