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人! 李選榮獲ICN「護理界諾貝爾獎」肯定

img ]

前考試委員李選,近日獲擁有護理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克莉斯汀雷蒙獎」肯定。(資料照,記者廖振輝攝)

2021/08/01 20:1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擁有「護理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克莉斯汀雷蒙獎」(The Christiane Reimann Prize),日前公布得獎名單,國防醫學院校友、前考試委員、台灣護理學會監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顧問李選獲獎,成為台灣獲得這個在國際頗負盛名獎項肯定的第一人!

國防部今天(1日)發布軍聞消息表示,國際護理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ICN)日前公布「克莉斯汀雷蒙獎」得獎名單,現任美和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兼學術副校長的李選獲此殊榮。國防部表示,該獎項主要表揚對國際護理專業或透過護理造福人類有重大影響的護理專家,每4年頒發一次,是世界公認最負盛名的國際護理獎。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防部指出,李選投身護理界已有48年,生涯中推動多項護理制度改革,對台灣護理制度發展貢獻卓著,「獲此國際獎項肯定,可謂實至名歸」。國防部也透露,李選目前正在積極推動「社區護士正名」,希望台灣在面對全球人口高齡化的趨勢下,順利銜接長照2.0政策。未來李選也會持續推動教育訓練,讓護理管理人與護理師秉持賦能理念(empowerment),期許護理師不再只是「照顧者」,還能是「照護設計師」 (health care designer)。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李選獲克莉斯汀雷蒙獎 為護理界諾貝爾奬首位獲獎華人

img ]

擁有護理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克莉斯汀雷蒙獎(The Christiane Reimann Prize)」於七月廿一日公布得獎名單,前考試委員、台灣護理學會監事、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顧問、現任美和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兼學術副校長李選獲獎,成為首位獲獎華人,也是台灣護理界之光。

對於獲獎,從事護理工作長達四十八年的李選說自己非常幸運,也很榮幸,「克莉斯汀雷蒙獎」肯定對護理專業發展具影響力的人士,得獎是很大的肯定與鼓舞。她一直認為,護理人員應夠能有更大的發揮,為社會貢獻更多力量。

面對全球高齡化趨勢浪潮來襲,李選目前正在為台灣社區護士正名,希望順利銜接長照2.0政策。她強調,未來還會持續推動教育訓練,使護理管理人與護理師秉持「賦能理念(empowerment)」,讓護理師可以從「照顧者(care giver)」進一步成為「照護設計師(health care designer)」,幫助照顧者與患者。

克莉斯汀雷蒙獎是世界公認最負盛名的國際護理獎項,以1925年國際護理協會ICN第一位專任秘書(ICN’s first full-time Executive Secretary),丹麥籍的Christiane Reimann命名,每四年頒發一次,主要表揚對國際護理專業或透過護理造福人類有重大影響的護理專家。

醫生爸憂心勸退 護理生堅持8月進醫院:現在是病人最需要的時候

img ]

【文/林佳誼;圖片/王建棟攝】

本土疫情爆發後,本就急缺的護理人員出現離職潮,就連從醫的家長,都憂心得寫信拜託學校,希望兒女現在不要進醫院上班。然而今年畢業的北醫護理學生們,仍有八成決定投入臨床,「我也怕,但救人第一。」

疫情與熱浪一同延燒的6月天,停課的台北醫學大學校園,早已很難見到學生蹤影,但護理系主任郭淑瑜的電子信箱中,卻跳出一封來自應屆畢業生家長的信件。

「希望學校可以協助讓學生晚一點就業,」這位爸爸在信上明白表達他的憂心如焚。他不希望即將踏出校門的女兒,在疫情爆發的風頭上,進入醫院這麼危險的環境。

這位家長本身就是一名醫師,在嘉義某醫院服務。女兒承繼他的腳步走上醫護之路,本應最可慰父懷,不料畢業前夕遇到本土疫情爆發,爸爸態度丕變,瞞著女兒偷偷寄信到學校。

家長勸阻:你確定要現在去?

「爸爸希望我不要這麼快去上班,」今年22歲的護理新鮮人王若嵐也是事後才知道。她有著一雙圓圓的大眼睛,古書上說這樣的人感情特別充沛。

國中時,在學校參加飢餓30活動,看到非洲飢童照片,她難過到掉下淚,讓她起心動念想投入兒童醫療工作,並如願錄取台北馬偕兒童醫院癌症病房,八月就要報到。

但父親擔心醫院即便防疫再嚴謹,只要一個疏失,就可能形成破口,甚至希望她回嘉義就近服務。

王若嵐的父親只是今年護理新鮮人家長中,集體焦慮的一個代表。

另一名即將前往雙和醫院報到的畢業生周靖衡說,家人頻頻問他,「你確定要現在進去嗎?」同樣在疫情前就選定雙和的林子涵,則是遭家人反覆追問,是不是確定到職前先打好疫苗,以降低工作時感染的機率?

偌大的壓力與風險,卻沒讓這一班護理新鮮人動搖半分。

北醫護理系今年應屆畢業班,總共有50名學生。系方統計,已有41位同學表示將直接投入醫療臨床工作,與往年一樣維持在高於80%的水準。其餘有5名學生計劃升學,只有4人計劃轉業或未定。

疫情當前又遭逢護理荒,他們的熱血,猶如及時雨。

護理急缺,雖怕仍馬上報到

因為低薪、血汗、又不受尊重等勞動困境,護理界長期陷入人力危機。台灣護理學會理事長陳靜敏表示,台灣有30幾萬人持有護理執照,投入執業僅18萬人,比例不到六成。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後,現役第一線護理人員更因風險與壓力劇增,湧現離職潮。

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統計,今年2至5月,有795名護理人員離職,比去年同期多出250人。

抗疫護理量能處在崩潰邊緣。郭淑瑜坦言,校方收到不少醫院詢問,表示迫切需要新人加入,來緩解當前的負擔。

北醫護理系這一班畢業生的內心也會猶疑,卻仍願意赴需要的最前線。「其實我也會怕,」周靖衡吐露複雜心情,他將任職的雙和醫院,位在曾是新北疫情重災區的中和,而他所屬的「高齡醫學病房」,所收治病患又是疫情下高風險族群。

但他之前就在這裡實習,對單位有感情,近期打聽得知現在正缺人力,當下決定如期報到。

同樣情形的還有王若嵐,她原本打算7月底考完國考後要先休息一個月再工作,但一聽到單位缺人,立刻點頭8月初馬上報到。

受訪電話中,她的語氣帶著一股近乎是迫切的熱忱,「我花了這麼多年取得護理專業,應該要用自己的能力去做想做的事,況且現在是病人最需要我們的時候。」

瘟疫固然可怕,但其實身為新冠世代,他們對災難早已不陌生。

天災與疫病愈來愈密集,過去20年,從SARS、MERS到新冠肺炎,這已是冠狀病毒第三度大規模侵襲人類。去年聯合國一份報告也指出,近20年全球自然災害數已翻倍增加。

台灣的天災人禍也從沒少過。對於印象最深刻的災難事件,周靖衡和林子涵不約而同都想到500人傷亡的八仙塵爆。

「一旦發生緊急事件,醫護人員總是把救人擺第一,」林子涵說,很少人會在那個當下計較休假或超時,都是先救人再說。

病人暖心回應,讓她堅定使命

高中時在一本介紹科系雜誌上看到一句「判一個人死,不如救一個人生,」讓林子涵的志向從法律轉向醫療,正因這樣的醫護精神,是最讓她感動的地方。

左起北醫護理畢業生周靖衡、林子涵、黃淵揚。 (王建棟攝)

「那其實是很大的使命,」周靖衡也說,八仙塵爆時,媒體不斷報導醫護人員傾盡全力照顧傷患,令他印象深刻。但真正跨進這一行後,才知道要換來一個傷患的康復出院,需要花費多少心力與時間。

從護理工作中,他們找到自己的價值和熱情所在。

林子涵坦言,她敢站上第一線,主要是觀察過去一整年國內外疫情,知道病毒雖然可怕,但風險並非不能控制,而推動她往前的動力,來自大學四年間多次實習,讓她確信自己對護理工作的熱情。

林子涵每天幫他灌奶餵食,不斷跟他說話,希望刺激對方反應。起初大叔無法用言語回應,她教他若聽得懂,用食指比「1」示意說好。大叔從最初幾乎無法回應,到後來每次都能正確比出手勢。

有一次,林子涵開玩笑問大叔,會不會覺得聽她說話很煩?沒想到大叔竟然立刻把本來比「1」的手指縮了起來。

「他讓我確定了我是真的想做護理這件事,」她現在回憶起那個片刻,還是很感動。

因為當時剛進加護病房實習,開始大量碰到死亡案例,她一度覺得除了例行公事之外,似乎什麼也做不了,無助於挽回病患的生命,被無力感淹沒。正在迷惘之際,是這個病人讓她找回了成就感。

熱情的推動,讓他們不輕易言退,甚至沒路也自己找路。從小就是基督徒的王若嵐,終極目標是希望到偏遠國家,用專業和信仰為當地人服務,她選擇到馬偕兒醫任職,也是想累積傳染病臨床護理相關經驗。

下個世代的羅一鈞

疫情爆發後,王若嵐回到嘉義家中遠距上課,同時準備七月底的護理師國考,與雙親相處時間變多。爸爸經常到房間與她當面溝通,用各種理由企圖勸她放棄。

父女倆一度幾乎吵起來,心急的爸爸衝口而出,「妳什麼都不會,到那邊只會害死所有的人!」

「當時我眼眶瞬間泛淚,花了好幾天才消化那個情緒,」王若嵐說。

但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她,開始有大人的成熟。她很了解不擅表達情感的父親,「雖然講話不那麼溫柔,但總是在我需要的時候,竭盡全力幫我。」

她更知道必須拿出實際作為,證明她有能力應付海外醫療志工的艱困環境。

王若嵐先培養語言能力,每天撥空練習英文,不只買《空中英語教室》雜誌自修,還經常打電話找國外的朋友用英文聊天,也向教會醫療小組報名上課,累積各國文化和生活環境知識。

經過不斷溝通,王爸爸已不再反對她到馬偕工作。「其實家長也知道,要放手讓孩子去飛,」系主任郭淑瑜說。

每天下午兩點鐘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上,曾志願遠赴非洲參與醫療人道外交,現又全心投入國內防疫的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是許多人心中對醫護人員的理想典型。

而下一個世代的羅一鈞,可能已在這一群新冠畢業生之中。

【延伸閱讀】

醫生爸憂心勸退,護理生堅持8月進醫院:現在是病人最需要的時候

遠距畢業、混亂中投入求職 心理師:焦慮很正常,練習相信過程

打完疫苗可以運動、喝酒嗎?何時才有免疫力?醫生解答5大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