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值得捍衛的民主政權」 歐洲學者籲歐盟深化與台灣關係-風傳媒

img ]

「我們必須認知到,歐盟不是國家,是個組織,且採取共識決」,匈牙利學者馮儒莎直言,由於歐盟成員國各自對中國有不同看法,因此要歐盟對中國有一致態度是一大挑戰;瑞典學者安斯特倫則稱,歐盟應在部分領域和台灣展開合作,卻因中國因素而猶豫不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數位外交協會與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運動20日舉行「歐洲視角下的台灣:從人權出發」線上座談,曾任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自由世界論壇」(SFWF)助理研究員安斯特倫(Philip Anstrén Johan)、國際非政府組織「無國界人權」(HRWF)顧問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及台灣國際人權法學者廖福特與談。

中國成台歐關係阻力

安斯特倫指出,台灣是歐盟在亞洲的第5大貿易夥伴,但歐盟卻要先和中國先簽訂《全面投資協定》(CAI),才能與台灣談判《雙邊投資協定》(BIA),而他認為,中國設此限制是避免台灣在與歐盟的關係中,扮演建設性的地緣政治角色。不過CAI因中國人權問題和制裁歐洲議會議員,5月已被歐洲議會凍結。

馮儒莎提到,歐盟2003年把中國定位為「策略夥伴」(strategic partner),2019年已變成「系統性對手」(systemic rival),反觀台灣則是理念相近夥伴,但她也說,在共識決的歐盟內部,成員國對中國的看法主要分成「威脅」和「機會」2派,因此歐盟本身難對台灣有更一進步的表態。

歐盟不能再光說不練

「歐盟和台灣的關係要有策略辯論(strategic debate),且內容要反映歐盟與中國的關係」,馮儒莎稱,歐盟應展現自身是規範強權(normative power),這類強權是以精神感召和非物質報酬或懲罰做為控制工具,而歐盟的人權制裁機制是重大一步,「彌補光說不練的缺口」。

Philip: Taiwan is a security issue for the EU #PhilipAnstrén #EUTWHumanRights — Taiwan Digital Diplomacy Association (@digidiploTaiwan) August 20, 2021

馮儒莎表示,外界對歐盟的期望很高,但實際上歐盟內部面臨不少問題,像是2008年的債務危機,外部同樣遇到許多挑戰,不過她特別強調,歐盟是201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意味歐盟應做出更多貢獻。她亦稱,台灣已是歐盟夥伴,只是歐盟應更重視、深化此關係。

公民外交、城市外交深化合作

安斯特倫則說,受到中國影響,歐盟在部分應與台灣合作的領域猶豫不決,包括一起對抗錯假資訊、連結台灣的新南向政策,以及海事安全領域,而歐盟與美國發布的聯合聲明,也表明台海和平穩定至關重要,「台灣對歐盟不單是安全議題,還是值得捍衛的民主政體」。

安斯特倫稱,歐盟和台灣進行合作不只是提升雙邊關係,也能促進參與亞洲地區的議題,但坦言歐盟立場改變前,瑞典不會放棄「一中」政策,而台灣人可透過公民外交,拓展、尋找合作機會。馮儒莎則指出,透過城市外交,台灣可與歐盟關切中國人權問題。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 美軍事專家:台灣比阿富汗重要1000倍!

img ]

美國軍事專家易思安表示,端從美國的國家利益、聲望、安全布局和價值觀來看,台灣就已經比阿富汗重要1000倍。(Hit Fm提供)

2021/08/18 19:3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阿富汗政府迅速垮台後,引發「疑美論」,還有人喊出「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對此,白宮駁斥此一說法,強調台灣與阿富汗的情況截然不同,美國對台承諾同樣堅實;美國學者也紛紛呼應白宮回應,直言「台灣比阿富汗重要1000倍!」

綜合媒體報導,針對有聲音質疑美國不可靠,籲台灣當局切勿太依賴美國支持,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17日反駁此一說法,表示台灣與阿富汗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問題,美國對盟友和合作夥伴的承諾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對台承諾將一如既往地堅實。

請繼續往下閱讀…

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就指出,台灣和阿富汗不一樣,美台關係深厚且有歷史淵源,更重要的是台灣是個蓬勃發展的民主政體,與美國共享同樣的價值觀。此外,台灣的未來攸關亞太地區,面對中國與日俱增的對台威脅,加深美國在台灣的利害關係。

美國軍事專家、華府智庫「2049計畫協會」(Project 2049 Institute)研究員易思安(Ian Easton)也表示,端從美國的國家利益、聲望、安全布局和價值觀來看,台灣就已經比阿富汗重要1000倍!雖然易思安坦言阿富汗變天是美國外交政策失誤,但他認為這次「失敗」會讓拜登政府更加果決,盡力確保盟友免遭壓迫。

另外中國解放軍17日派出11架次軍機自台海中線以南空域進入我防空識別區,挑釁我國主權後,今天(18日)又突然宣布今起至20日,要在我國西南、東南等周邊海空域進行實兵演練。對此,易思安也跳出來呼籲美國政府應該要有「明確回應」,美方應該和台灣聯合舉行「反入侵演習」,以應對中國霸道的威脅。

Obvious response: America and Taiwan should hold counter invasion drills in response to China’s provocations. https://t.co/Qmt5WqJlCx — Ian Easton (@Ian_M_Easton) August 17, 2021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李濠仲專欄:蕭美琴「台灣日開球」意義很清楚 – 上報 / 評論

img ]

美國職棒紐約大都會隊官方近日發出一封媒體通知,提到第16屆「Met Taiwan Day」(大都會台灣日)的來賓,將邀請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開球。一直以來這都是大都會球團所主導的行銷活動,並不涉這兩天又引起熱烈討論的美國戰略清晰或戰略模糊;但作為第一個走上紐約花旗球場投手丘「開球」的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這一步也非毫無隱含意義。

大聯盟自許為棒球界的世界大賽,意思不只是它的組成囊括了全球不同國籍好手,而是同時也積極經營著美國之外的球迷市場。至於大都會目前亞洲市場負責人王偉成(Wayne),則因出身台灣,這層關係從而又促成了近年大都會台灣日的豐富化。

歷年負責開球主秀,從導演李安,饒舌歌手葛仲珊到網球選手盧彥勳,還有畢業於美國長春藤名校的多方位藝人謝怡芬(Janet),皆是以台灣不同領域的代表,投射出屬於台灣一部分的意象。2018年則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高齡81歲的李遠哲投出那一球。2019年,台灣日再安排蔡英文以錄影方式現身大都會花旗球場屏幕,「總統講話」的話題性,自然又蓋過了由蔡英文「授旗」前往開球的網紅蔡阿嘎。

這樣一個主要由大聯盟球團主辦,台灣觀光局、台僑廠商協辦的活動,有沒有「大外宣」的作用?當然有,台灣日的宣傳主體必當就是台灣,至於以「棒球」連結台灣意象,就連美國人也發現原來其中如此恰到好處。

2018年,《紐約時報》亞洲特派(駐點北京)記者Steven Lee Myers曾寫過一篇關於台灣和棒球兩者關係的報導,提到棒球在台灣意謂著什麼。在親臨台灣職棒比賽並採訪球員後,他寫到:「作為一個規模不大但充滿活力的民主堡壘,在台灣的國族身份中,棒球有著根深蒂固的地位。」

他同時也在文中引述《美國之外的棒球—一種國際性的消遣》(Baseball Beyond Our Borders: An International leisure)一段內容:「日本人遺留下來的傳統一直影響著台灣的棒球運動,這是台灣身份認同感有別於中國的一個地方。」Steven對棒球和台灣的關聯認知,貼切到什麼程度是一回事,但就一外人而言,相信沒有人會認為他是狀況外。

2019年「紐約大都會台灣日」。(攝影:李濠仲) 2019年「紐約大都會台灣日」。(攝影:李濠仲)

回到「紐約大都會台灣日」,自它興辦以來,確實愈來愈明顯地,在當地台裔美人之間,會為了這個活動另外花上個人時間幫忙投入宣傳,又或者給予精神上的支持,確實多是所謂的「旅美台派台僑」,他們和會在馬英九、韓國瑜到訪紐約時,於僑宴上引吭高歌中華民國頌者普遍不屬於同一群體。為什麼會這樣?觀諸Steven的下筆,似乎也給出了答案,就像他寫的:「在中國不斷於外交上孤立台灣之際,棒球乃是台灣強大的軟實力工具之一,也是台灣獲得國際認可的途徑。」但大都會台灣日上呈現出的台灣圖像,就算已經淡化了政治色彩,卻仍與「旅美台派台僑」不同掛的「中華民國華僑」不甚對味,他們很多直到今天,亦和正在競選國民黨主席的朱立倫一樣,篤信著「沒有1949的國民黨,就沒有今日的台灣。」也難怪他們對和「1949的國民黨」毫無相關,而在「紐約大都會台灣日」上演的那個嶄新的「今日的台灣」,會因個人感受不同而顯得興趣缺缺。

另一方面,2005年首辦的「紐約大都會台灣日」,終究也在2009年,另外刺激出大都會花旗球場的「中華之夜」。它是由設在紐約,名為美中(中國)友好協會(Sino-American Friendship Association)的組織出面籌辦,每年耗資和場面都勝過「紐約大都會台灣日」,甚而更欲彰顯其受到紐約官方位階的參與和支持。一個對棒球幾乎未具半點情愫的國家,在花旗球場上這麼費心,目的可說不言而喻。

只是如此一來,「中華之夜」就這麼明確地又直接反映出「紐約大都會台灣日」和它的區別。每年這個時候,兩邊活動一個先攻,一個後攻,任一紐約人今天都知道,一邊是台灣的,一邊是中國的,就這點上,哪裡還需勞煩美國政府的戰略清晰還是模糊,除非自欺欺人,否則誰會不知道兩岸之間究竟怎麼回事。蕭美琴受邀「紐約大都會台灣日」開球,當然具有隱藏意義,而這看似隱藏的意義,其實又是那麼清楚不過。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