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腎功能出現紅字」怎麼辦?會不會洗腎? 4大QA一次看

img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陳俊辰 圖/Pexels

你的身體一向不錯,這一次健檢後,腎功能欄卻冒出紅字,頓時開始擔心,「會一路壞下去?會不會要洗腎?」

你絕對不孤單。「很多人健檢完,很緊張拿著報告跑來醫學中心問:醫師,我腎絲球過濾率只有80(編按:因備註欄通常印著「標準值大於90」),是不是腎有問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吳欣旭表示。這現象在診所也很常見,耕耘基層20多年的台灣腎臟醫學會副祕書長張孟源說,常要花不少時間跟神色惶惶然的求診者解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先說結論:醫師們指出,腎絲球過濾率如果大於60 mL/min/1.73m2,且沒有蛋白尿、血尿和慢性病,例如糖尿病或高血壓,不用太緊張,定期追蹤即可。張孟源建議,1年追蹤1次。「現在觀念比較新的健檢中心或醫院,怕受檢者有不必要的恐慌,已經只在腎絲球過濾率低於60才給數字,高於60就只寫上『正常』或『大於60』。」吳欣旭說。

(圖片來源 / 陳俊辰)

健檢列出的腎功能數字,通常有4項:抽血檢測出尿素氮(BUN)、肌酸酐(Cr),接著以肌酸酐數字、年齡、性別套公式換算出腎絲球過濾率(eGFR);以及收集小便測出的蛋白尿指數(尿中白蛋白/肌酐酸的比值)。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社區健康中心主任、腎臟科主治醫師張勤斌指出馬上看懂報告的兩個原則:

●一般所謂的腎功能好或差,主要是看腎絲球過濾率,代表腎臟過濾血液裡代謝廢棄物的能力,愈高表示能力愈強。所以,如果腎絲球過濾率愈低,表示尿素氮與肌酸酐指數(代表血液中代謝廢棄物的多寡)越高。

●蛋白尿檢驗用於評估腎臟是否損傷,但尿路系統(包含膀胱、輸尿管等)等組織受傷都可能會影響結果。所以必須由醫師判斷蛋白尿的成因。

腎功能檢查常見的4大疑問,《康健》請專家一次解答。

  1. 會不會以後要洗腎?

若只是一次紅字,不必擔心洗腎問題。慢性腎臟病走到第5期,產生尿毒症狀才需要洗腎,一般人如果好好護腎,這段時間通常可以延長,甚至一輩子不會遇上洗腎。

要小心的是腎炎、慢性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會摧毀腎臟細胞的疾病。例如現在全台洗腎病患中,45%都有糖尿病;高血壓也是腎臟的無聲殺手,「就像眼有眼壓、腦有腦壓,腎也有『腎絲球內壓』。兩顆腎臟大約由100萬個腎絲球組成,血壓升高,內壓跟著高,腎絲球血管容易硬化或破壞,腎功能跟著下降。」張孟源指出。

  1. 我要趕快去看腎臟科嗎?

如果健檢血壓、血糖、尿蛋白都正常,也沒有慢性病史,1年追蹤1次即可。醫師提醒,若有慢性病或蛋白尿檢驗結果異常,則建議就醫,再按醫囑每半年或3個月追蹤一次。

如果有固定在醫院或診所做檢查,也可在回診時詢問「變化速度」是否有異常。張勤斌指出,過了40歲,腎絲球過濾率可能會因老化開始下降。但若去年和今年一下子有太大落差,建議諮詢醫師提供後續建議。

(圖片來源 / 陳俊辰)

  1. 飲食要不要忌口,減少蛋白質?

若沒有慢性病、蛋白尿,均衡飲食,不需要刻意減少,也不必急著想改吃素來延緩腎功能衰退。

慢性腎臟病分成5期,張孟源指出,現在醫界認為腎功能下降到3b期以後,才需要嚴格限制蛋白質。

張勤斌進一步指出,雖然慢性腎臟病第1、2期的定義使人看到eGFR跌破90就很緊張,不過,「判斷條件有但書,必須合併有蛋白尿、血尿,或是超音波檢查看到腎臟有水分(例如水泡)等,顯示腎臟有實質傷害,才會確診為慢性腎臟病。」

  1. 有辦法透過吃什麼食物來改善嗎?

如果有糖尿病、血壓過高或太胖,經常才是腎功能溜滑梯的根本原因,必須先解決。這方面的飲食規劃要尋求專業醫護協助。

對於一般人,張孟源表示,均衡飲食和多運動仍是不二法門,還有一個建議是「多喝水」,一天1500~2000cc.不會增加腎臟負擔,反倒能加速清除廢物和毒素,有利顧腎。

以及,台灣人腰酸背痛、頭痛常自行買止痛藥吃,吳欣旭指出,很多非類固醇類止痛藥對腎有毒性(乙醯氨酚類藥物不屬於此類,對腎功能來說相對安全),如果自行長期吞服,很可能傷腎,記得檢查一下自己的用藥。

定期健檢有助提早揪出問題,但正確解讀也很重要,別讓憂心忡忡造成身心壓力。

醫學小辭典:蛋白尿

身體的蛋白質每天只有極少量能穿透腎絲球,因此尿液裡出現過量蛋白質是一種警訊。吳欣旭指出,現在健檢會用變色試紙或化學方法檢測尿蛋白,沒驗出會標記「陰性」,如果驗出,前者會標記成1~3個「+」(不過試紙較容易受肉眼判讀或尿色深淺的影響),後者則會給出準確數字。小於30 mg/dL是正常值,30~300是輕度蛋白尿,超過300則是較嚴重的蛋白尿。通常1個+相當於輕度蛋白尿,2或3個+號則對應到重度。

延伸閱讀:

藝人脫線偏方當水喝致腎衰竭 教你正確顧腎10招

當你有洗腎的家人,你怕不怕自己是下一個?

整天腰痠痛,我的腎有問題嗎?

腰痛患者要平躺!4大類症狀建議「這樣睡」

深綠色蔬菜 不是人人可吃!3種營養素,慢性病患要小心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高齡共病多,透析腎友小心染疫!醫師:出現這個症狀恐是新冠肺炎初期|健康2.0

img ]

器官移植病友可以接種COVID-19疫苗嗎?有沒有風險?

img ]

文:蔣維倫(泛科學PanSci專欄作家、故事專欄作家、udn鳴人堂專欄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考量到許多病友接種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苗前需要參考更個人化的資料,本系列將從各國醫學會的治療指引與研究中(ref.1-8),擷取精華,用較容易理解的方式,整理對各專科患者接種疫苗的建議。本系列純為知識彙整,並不能做為醫療決策時的依據。如您對個人的病況有進一步的疑問,請洽詢您的醫師,謝謝。

台灣即將在接下來的COVID-19疫苗接種計劃中,開始接種第九類接種對象,包含了18至64歲具有容易導致嚴重疾病,需要優先保護的高風險疾病、罕見疾病、重大傷病患者,其中器官移植病友,例如曾接受過肝臟、腎臟移植者,也屬於第九類接種者。特別是因為這些病友會服用藥物抑制免疫力,在疫情下更容易惡化成重症,因此建議應該盡早施打疫苗,以建立對COVID-19的抵抗力。

Q1:器官移植病友的染疫風險與一般人相同嗎?

器官移植者,因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抵抗力較差,如果感染COVID-19病毒而生病,將較一般人感染後更可能惡化成重症、甚至死亡(ref.1,2,9)。器官移植者在歐美國家被歸類為易感染的「脆弱族群」,強烈建議列入疫苗施打的優先名單中;而在台灣,器官移植者在優先接種名單「19-64 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者」分類裡的「重大傷病患」中 (ref.9-10)。

Q2:我正在等待器官移植,需要接種COVID-19疫苗嗎?

歐美國家建議等待器官移植者可接種疫苗,最好應與移植日期相隔1至2星期以上,但無須為了接種疫苗而推遲器官移植手術。若曾有嚴重過敏史者,請先和專業醫護人員討論 (ref.2,9)。

Q3:我剛剛結束器官移植手術,需要接種COVID-19疫苗嗎?

(下述情況,可能需要和醫師討論,考量暫緩接種)

不宜立即接種疫苗,因為手術剛結束,健康情況尚未平穩。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建議,術後一至三個月內,需暫緩接種疫苗。而英國國民健保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認為,移植手術後一個月內,需暫緩接種疫苗;若服用特定T或B細胞抑制劑,則暫緩的時間可能要拉長3至6個月(ref.1,2,9)。術後暫緩接種的時間,可能因藥物或個人情況而不同,請務必和專業醫護進行討論。

藥物上,一般認為使用莫須瘤(Rituximab),需使用超過3個月後才能接種疫苗。英國國民健保署則建議認為使用該藥後,可在接種疫苗前和醫護一同評估B細胞恢復的情況再做決定(ref.1,2,9)。

若剛接受急性排斥治療,請和醫護討論、於治療完畢一個月後再接種疫苗。

Q4:我要照顧器官移植的親友,我也需要接種COVID-19疫苗嗎?

是,因為器官移植者若被傳染COVID-19,有較高機率惡化為重症,故美國移植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Transplantation,AST)和英國腎臟保健組織(Kidney care uk)皆建議照護者/家人都應接種疫苗(ref.12)。

Q5:COVID-19疫苗對器官移植者安全嗎? 是否有效?

AZ疫苗(AstraZeneca vaccine)和莫德納疫苗(Moderna vaccine),對器官移植者應是安全的。對接受器官移植者施打疫苗後發生的副作用和一般人類似,易發生副作用者亦常伴隨有糖尿病、肺、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至於常被關心是否會發生器官排斥或自體免疫疾病等問題,國際上移植專家表示,就作用機轉和實務上,並無證據支持這些問題。

雖曾有零星患者在接種輝瑞/BNT 疫苗(Pfizer/BNT)後,出現急性排斥的病例報告,但該報告未闡明兩者之間的關係,亦有可能是時間上的巧合 (ref.9)。

不少學術論文已報導移植病友在接種疫苗後,誘發的免疫力較一般人弱,甚至只施打一劑疫苗時,仍無法測得誘發抗體,因此請務必完整接種兩劑。雖然產生抗體較低,但實務上觀察仍具有保護力;而針對此情況,是否要施打第三劑加強?目前國際專家會議討論並不建議,如要施打應先和主治醫師討論,建議移植病友僅管已施打疫苗,仍要遵守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才是上策 (ref.6,7,10,11,14)。

Q6:服藥狀態和COVID-19疫苗的關係?

切勿任意停藥!若任意停止服用抗排斥藥物,有可能引發排斥等致命風險。建議病友有在做任何醫療行為前,請和專業醫護討論。

部分藥物可能需推遲疫苗接種,如莫須瘤,但請不要自行停藥或調整藥物劑量 (ref.9)。

Q7:打完COVID-19疫苗後,就一定有效嗎?

很不幸,疫苗並非萬靈丹。雖然施打疫苗後仍有可能感染COVID-19,但是已知會減少重症的發生機率。再重述一次最有效的方法,請維持戴口罩、洗手、社交距離等防護措施。同時應避免群聚,若不得以需在室內,請保持室內環境通風或過濾空氣(ref.13)。

警告 本文無法做為個人醫療建議,任何決定之前,請和專業醫護討論。

慢性病(包含各項指數,如:凝血指數、血糖、血壓等)都應先控制穩定,再尋求疫苗接種,若不清楚自身病況是否穩定,請先和熟悉的醫師共同討論。

器官移植涉及「時間點」如:移植前/後、「急性排斥治療剛結束」、「免疫排斥藥物種類」等變因,本文無法逐一敘述,建議閱讀並持本文和專業醫護討論。

切勿任意停藥。

對疫苗內容物已知過敏者,接種前請和現場醫護討論。若不知道疫苗內容物為何,請列出自己過往曾過敏的藥物,並攜往接種場所和醫護討論。

禁忌症:曾有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症和血栓形成(HITT 或HIT2型)病史者,請先和醫護討論改接種其他種類疫苗,如:mRNA 疫苗(莫德納、輝瑞-BNT)。若不清楚自身病史,請先和熟悉之醫師共同檢視病。

若在接種第1劑後,發生嚴重過敏,請先和醫護討論改接種和第1劑不同類型的疫苗。

參考資料

台灣腎臟醫學會——腎臟移植受贈者注射COVID-19肺炎疫苗說明 NHS——針對心肺移植受者的COVID-19疫苗接種建議 英國腎臟照護協會-針對腎病患者的冠狀病毒 (Covid-19) 指南 台灣移植醫學會公告 COVID-19 vaccine: update for transplant patients from Indiana University Health University / Methodist Hospital. Dec 2020. Antibody and T-cell response to SARS-CoV-2 messenger RNA BNT162b2 vaccine in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and hemodialysis patients. JASN May 2021 ( record in progress) Cellular and humoral response after mRNA-1273 SARS-CoV-2 vaccine in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American J Transplantation 2021. (doi:10.1111/AJT.16707) Global hepatology society statement: Vaccination for SARS-CoV-2 in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 May 2021. National transplant consensus guidance on COVID-19 vaccine. Canadian Society of Transplantation Dec 2020 Statement on COVID-19 vaccination in solid 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 the Tribune Pulse- weekly transplantation update. June 2021. Vaccine protection may diminish need for yearly boosters. MedicalXpress June 3,2021 COVID-19 in solid organ transplant recipients: initial report from the US epicenter. American J Transplantation 2020. Development of COVID-19 infection in transplant recipients after SARS-CoV-2 vaccination. Transplantation 2021 (record in progress) Humoral response after SARS-CoV-2 mRNA vaccine in a Cohort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and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JASN May 2021 (record in progress)

本文經科學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翁世航